陈巨龙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的。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那么,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怎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提供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推导、解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可以从记忆的“仓库”里提取哪些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呢?我认为可以从“三角形”与“面积”这两个方面去考虑。从三角形的角度看包括三角形的底、高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从面积的角度看,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等知识,以及探究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经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提供的方法是: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那么,学生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时,我大胆质疑书本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等底等高的不完全相同的三类三角形,让学生去拼,再给学生提供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类三角形,让学生分组去探索,结果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 。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四、注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合作探究是小學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在认识侧面图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思考:⑴沿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⑵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发现了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学生的分析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题: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吗?⑵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吗?结果又怎样呢?这样,一步一步深入,让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加浓。
学生以发现操作为学习基础,以相互讨论题目为内容,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算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作为研究题:68 -( )-( )= 68 -( + );65 -( + )= 65 -( )-( );在倒数的启发思考中,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 )×( )=1。这种开放式的研究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总之,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