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学校要营造教育环境主题化,作为法制教育的亮点;宣传活动落实常规化,让法制教育融入学校生活;主题活动开展系列化,为法制教育注入新活力。真正落实法制教育各项活动,将无形的,看似虚无的法制教育变得有抓手,易落实,成为有形的实实在在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一、教育环境营造主题化
学校在创建“美丽学校”校园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围绕“正”字校训,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力求凸显“简约活泼、山水相宜、 廉正窗口”的要素;学校在各阵地的建设中,能为法制教育留下一定空间,尝试将多种元素融合,带来更多的教育契机。
1、校园景观设计,凸显法制教育特色
校园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修整。例如:廉洁教育示范点的学校在各项建设开展之前,可以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创意征集,寻求整合突破口,进行整体规划。每一次意向征求活动,都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历练,一次参与也就是一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先后建成了“正字廊”“廉洁厅”“爱莲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重点突出法制教育元素,营造浓郁法制教育氛围。
2、校园环境布置,彰显法制教育亮点
学校在“正”字廊下,“爱莲池”畔,“廉洁厅”内均提供了学生法制格言、书法作品展览的阵地,使校园环境布置与学生教育活动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阵地都会说话,更具有法制教育意义。每学年初,学校面向家长,征集法制教育主题书画作品并进行展评活动,以丰富这些阵地的作品,做到常展常新。学校橱窗、走廊等显要位置均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增加法制教育宣传内容,校园内处处可见法制教育宣传标语。
3、阵地文化建设,融合法制教育元素
每班均在板报中开辟法制角,融合法制教育元素;创建校刊“法制专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内容范畴,正式挂牌“七色光法制教育大讲堂”,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立,从社会专业人士到老师、学生,均能利用好一个又一个的阵地,组织开展好各项法制教育活动。
二、宣传活动落实常规化
为了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抓手,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组织落实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德育部门都能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听”、“说”、“读”、“写”、“唱”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一听讲座报告会,学校利用新学期开学典礼、联合早会等时机,请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听主题广播,开展“美丽校园联播网”、学校“七色光小广播”等阵地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收听法制专题节目;三听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读本》,在每周三的法制专题晨会上,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述,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利语文课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目前的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与法律知识沾边的内容,利用这些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一种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适当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法律领域中来,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或扩展的内容进行法律方面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去理解法律知识,从而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对应的法律观念,就拿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叫《春雨的色彩》为例来说明,首先这篇文章先介绍了春雨是春姑娘纺出的线,一群小鸟集中在田野上唱歌和对话,从小鸟的对话中看出春天是绿色的,春雨的洗礼使草绿、柳绿、花艳,形成了春天独特美丽的风景,这时书本给学生构造出的一副美丽的春天画卷,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的春天来对比书中所提到的春天,给学生讲解现在的城市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小鸟了。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在教学上可以先制作出或者收集一个风景优美的春天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在给学生观察大城市或者污染较为严重的图片,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本内容和图片中以及教师准备的图片中,不仅仅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由于社会发展很多地方以牺牲了环境为代价,使得城市和污染严重的地方已看不到小鸟了,鲜活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树木、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篇故事就可以引出相关的《中华人们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内容,为学生讲解乱砍乱伐违法了森林保护法的那些内容,通过吸引力极强的课堂让学生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法律知识。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效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法律息息相关,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数学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在教学 “储蓄”一节内容时,教师要与“纳税,利息,利率,国库券”等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指出“纳税”即税收中的纳税人的执行过程,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法律文件中规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依法诚信纳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
总体来说,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学生加强法制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加强法制建设是必要的途径,并且学生认识上必须经过良好的引导,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志民.从法治意识培养谈学校法制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104-107.
[2]吴丹.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焦作市实验中学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2):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