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视角下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7-09-05 13:07高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教者阅读教学

高杰

“看儿童是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该顺应儿童探索和发现的天性,并努力营造一种儿童的自我、自主、自由为主线的学习情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告知”、机械训练、甚至是粗暴“填鸭”。更何况,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审美情趣上的享受。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环节,它更是与儿童独立的个性和生活、学习经验紧密相连;理解的过程,是儿童在阅读世界里意义重构的认识过程,是儿童通过阅读这一行为,以体验、再现、创造为指向的认知过程,更是儿童生成感受并实现素养提升和能力形成的发展过程,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阅读教学的内在动力,具有明显的个体生成性、目标指向性和生活实践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阅读教学中必须“看儿童是儿童”——无论是文本的解读,思维的建构,还是教学中的交流反馈等,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一位老师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在“提问释疑”环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问题——盘古用来开天辟地的斧子哪里来的?这样一个略显“冷门”的问题,令教者一时无以解答,他只得巧妙地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你们觉得这把斧子是哪里来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便积极讨论起来。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人们编出来的,连盘古都是编出来的人物,他的斧子自然也是人们编出来的。面对学生“儿童化”的提问,教者没有心生责备,相反巧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神话的本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教学中,类似的“奇思妙想”还有很多,这些反映的正是儿童的童真与童心,我们应该小心地捕捉与呵护,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关注到课堂情境中儿童发自内心的“真问题”,即儿童真实的疑问,而不是存在于教者脑中的“假问题”。

“看儿童不是儿童”

儿童是独立的、具有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生命价值。这种独立和灵动又表现为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第一,儿童是发展着的儿童,具有不确定性和可期待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在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第二,儿童是正在生长的儿童,具有过程的连续性。教育者应客观冷静地看待他们所处的不同阶段,通过合乎时宜的目标设置,推动其走向成长的高地。正如马克思·范梅南所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而阅读教学本身也具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阅读需要朝着欣赏、陶冶和心灵涵养的方向——这些又直接关乎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我们细心地去了解每个儿童的经验知識和心理指向,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其个性体验和感受,找到打开其“心门”的钥匙,切实为他们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奠基。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讨论。”这种主体性比较强的题目,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是儿童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都值得我们鼓励和欣慰。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令人失望的是,学生依然用“沉默”作为回应。面对这种“冷场”,我首先说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但是紧接着告诉他们:“这个答案我并不是很赞同,老师还是想听听你们的回答。在我心里,你们的声音是最美的,你们的想法对我是最重要的。”经过这番“动员”,同学们显得特别激动:“那只破损的罐子不应该自暴自弃,它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我觉得那只完好无损的罐子也不应该骄傲。”“挑水工是个充满智慧的人。”……这个例子给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团火,重要的是如何引燃它。何况,当前使用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也有着明显“基于儿童个性发展需要”的特点,无论是它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是它重视情感、重视儿童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等特征,都离不开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儿童的生成性和无限性,并努力唤醒他们。

“看儿童还是儿童”

虽然我们强调阅读教学需坚持“儿童立场”,可儿童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其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儿童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更是世界多样化的基础所在。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内化的理解,还需要教者适当的牵引和指导,要防止教者过于看重儿童的“无限性”,而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都在追求“有效”,而检验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体目标的三个方面相对照。显然,如果实现了这三方面目标的教学显然就是有效的教学。但是,将“有效”与这三方面目标机械地画上等号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当前的教学有一大半是不合格的。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组成的三方面目标,与其说是“有效”的标准,不如看成是教学的“理想”状态。具体到课堂教学而言,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如果能够实现其中之一的教学,都可以算得上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儿童的提升与发展,无论是他们掌握了某个知识点,获得了某种能力的提升,还是习得了某种方法,抑或是学习过程中有了某种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触动,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儿童获得的点点滴滴,会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之中,并最终影响其人生轨迹。教学中太过强调“面面俱到”,必然导致课堂的容量过大,而出现儿童的接收与教者的输出之间产生脱节的现象,这又是对于“儿童”本义的破坏。

阅读教学能够基于“儿童视角”本身就是对新课改的响应。在此前提下,倘若我们坚持“看儿童是儿童”“看儿童不是儿童”“看儿童还是儿童”这三个层次,必然会使阅读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教者阅读教学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