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爱义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今年我接任了五年级的一个班,通过观察、走访,我了解到这个班有不少学生已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神情不够专一,常会无精打采的趴在桌上;绝大部分比较自卑,成绩不理想;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以各种借口逃避学习。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动力?我想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
一、教师原因:我校不少教师是老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上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学生有的紧张忧虑,有的昏昏欲睡。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原因: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学困生由于在接受能力方面比其他同学差,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如果得不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成绩就会掉队。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后,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外,在这些学生中,他们一遇到失败,就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无能或老师偏心,或是其他方面原因,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能继续努力。
针对上述原因,我在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策略: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精心设计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力求让学生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学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让给他们,让他们多一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学困生在这方面还享有优先权;努力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间平等对话,童言无忌,鼓励学生大声大胆表述自己观点,说错了没关系;教师积极引导,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通过一年的努力,本班教学成绩稳步提升,由原先全镇的倒数第二跃居全镇的中上游水平,原先不想学的一些学困生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注意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在课堂上注意这些,课外更注意。我经常和这些学困生接触,问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特长,我还经常让他们帮着课代表,组长收发作业本,甚至帮着老师做些事,事后,还会跟他们幽默一把,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跟我熟了。有几个平时胆子比较小的,也敢到我面前来询问不懂的问题。总之我要让班上每位同学都晒到我的太阳。经过我的苦心经营,那些厌学的学生跟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学数学的劲头明显足了。
三、想办法以成功激活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班上有几个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好,学习很吃力,想打退堂鼓。于是我利用课外时间,帮助他们弥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并且告诉他们想成功并不难,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努力实现它,就是成功,虽然只是小的成功,但多个小成功之后,就是一个大成功。在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之后我都会表扬他们,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及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在不断增强能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自信心增强了。
为了增强他们成就感,我经常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独立去解决实际问题,本学期我开展了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如通过让他们自己拼小正方体,探索出每多一个正方体拼,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正方体的面积;让他们动手拼一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弄明白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另外我还经常开展一些其他方面活动,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些有特长但成绩不好的同学也有表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因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就能推动一个人在别的领域里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对学生成败归因进行指导
本班有些学困生,一遇到失败,就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无能或家庭不幸,或是其他方面原因,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能继续努力。本班有个同学平时学习懒散,成绩很不理想,考试考不好,总把原因归到家庭不幸(他的父母已离婚)。因此成绩越来越差。为了改变他,我找他谈了三次话,逐步让他认识到自己失败并不完全因为家庭环境而在于自己没有努力,只要努力了学习就会进步。经过交流该同学比过去认真了许多,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为了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激活他们的自我期待,我定期和家长沟通,以寻求他们帮助,共同关注孩子学习,帮助他们,若孩子看到父母老师高度重视他们,他们也会感到我们对他的期望,这种期望便会转化为较高的自我效能,从而产生自我期待。本班有个男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不强,后来通过几次与家长的接触,这个孩子开始好学了,而且对我更加热情礼貌,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知道我在关注他了。
教学中,我在熟练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倾注给学生,我常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学困生,我发现,我的这个举动,常会换来这些学困生的积极回应,要么比刚才更注意倾听,要么就是积极的举手发言。这学期我也努力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了更多诚恳的表扬,使不少学困生感到了我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他们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3(2)
[3]钟启泉.差生问题与差生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82(2)
[4]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华夏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