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评介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设高素质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引导与监督;制定网络法律法规,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强化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充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连接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信息和交流的平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同时,互联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模式,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平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及写作意义
随着信息世界的到来,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载体和工具,这对高校学生开阔视野,更新传统学习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为高校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帮助,扩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低头族”的出现,使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降低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大学生沉溺在网络世界里,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虚拟世界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严重弱化。
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从实践上看,通过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利于扩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创新创业的观念,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视野,增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观念
互联网的到来,也是信息的到来,一个“网”字,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互联网包含的信息浩瀚如海,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不受时间的限制,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和获取你想要的信息,也不受国界的影响,你不仅可以了解本国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其他任何国家的信息。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高校学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对于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有一种不自觉的好奇心,喜欢研究各种新事物,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互联网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在网上阅览大量的信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同时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始研究新事物,为自己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很清楚的就是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我们迎来了“淘宝世界”,方便了广大客户的购物需求。还有现在出现的“互联网+”,各种“APP”的应用,都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使自己的智育世界漫无目的的发展,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减轻教师负担,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成绩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面对高校的学生和教育,教师的负担很重,教师不仅需要对高校学生传递知识,更要注重高校学生身体、心理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还要参加调研、考核、项目研究等各种工作。互联网的到来,减轻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负担,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的资料作为参考,以激发自己的灵感,获取帮助,满足自己项目研究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今社会已出现一种网上阅卷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减轻教师负担的一种突出的体现。高校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了解更多的知识,不用时时刻刻去找老师,通过自己在网上获取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不但使自己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学习成绩提高,而且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教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发展。
3、扩展高校学生的人际交流与交往的空间
古代社会,一个人出远门经商或者学习,只能通过快马加鞭的方式将书信送到亲人或朋友手里,一周或者半个月或者更久对方才能收到信,没办法经常和家人与朋友进行交流。可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微信、QQ、微博等各种交流平台,用最快的速度和家人朋友交流。而且,我们不仅可以与身边的人交流信息,我们可以和世界各个地方的朋友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扩展到国外。通过这些聊天工具和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学习别国的文化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听取别人的建议,倾诉我们的烦恼,解决别人的疑惑,增加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自信,交往更多的知音和朋友。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得到在现实生活里得不到的满足感,从而充实自己的生活。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1、“低头族”的盛行,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学业成绩
“低头族”这个名词我们都很清楚,网上曾经出现过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刻画的是一个人躺在床上,低着头,嘴里抽着鸦片。另一张图片刻画的是一个人手里拿著手机,一直看手机里的信息。两张图片,用滑稽的图片刻画出两种社会形态下两种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社会恶习,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今高校的学生,就是第二种图片的状态,在上课的时候,一直拿着手机,在不停的聊天,刷微博、朋友圈,老师讲的什么都不知道,直到考试的时候,才会拿起书,看看之前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有些人甚至不看书,企图通过互联网作弊找答案,完成考试内容。这些做法,严重的破坏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使人才培养出现严重的教育缺陷。
2、沉溺网络世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互联网是作为一种新事物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高校学生为满足对新事物研究的好奇心,进入到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很多高校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总觉得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无人倾诉,他们就将自己封闭在游戏和网络的世界里。很多网络奸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而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和得到快乐,就沉溺于网络世界里,浏览和了解各种信息,对于出现的各种信息,无甄别能力,与现实生活与人际交流脱离,被网络骗子用各种手段欺骗,最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问题严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失败以及互联网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表现。endprint
3、弱化了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每个人都在用一种隐匿的身份和别人进行交流,很多互联网使用者都无法正确认识网络世界里的善与美、丑与恶,是与非,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种自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自从互联网发展以来,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盗取别人隐私,发到网上供大家浏览,给互联网使用者本人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这种侵犯别人隐私权的行为,严重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弱化了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有些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网络知识,在网上出售各种答案,造成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是自身的不负责任,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社會健康发展。
四、互联网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建设高素质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引导与监督
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素质强、知识广,讲课风趣,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吸引“低头族”,抬头听讲,学习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自己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正确认识网络的优点与弊端,引导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下的网络教育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根据高校学生的发展特色,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的发展以适合社会主义网络现代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与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师人员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共同努力,对高校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督。
2、制定网络法律法规,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的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深刻。通过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制止破坏网络社会和谐,破坏网络空间,侵犯他人营私的恶搞者,违反法律法规的恶搞者和传播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让他们遭到法律的制裁与惩罚,让这些传播者和破坏分子失去破坏和传播的平台。并鼓励高校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将互联网的使用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积极与身边的家人、朋友交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家人和朋友真正认识你,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心态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快乐和满足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展人际交往空间,将互联网与自己的生活正确而紧密的结合起来,以符合现代化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强化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网络主要是高校自己负责和管理,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通过互联网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可以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将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互联网平台很好的结合起来,高校学生通过经常接触高校自己创造的互联网平台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意识,学习互联网平台中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和高雅的文化风尚,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和网络品质,正确辨别互联网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提高审美情趣和网络道德素养,增强互联网使用者的自律意识与能力。
五、结语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高校学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学生要有正确的意识观念,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趋利避害,使互联网的发展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81-284.
[3] 郑永廷、胡树祥、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199.
[4] 陈万柏.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3.5.
[5]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7.
【作者简介】
徐新萍(1992.11-)女,甘肃武威人,汉族,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