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笨”功夫

2017-09-04 05:32张光茫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7年7期
关键词:原书陈寅恪钱钟书

张光茫

大師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一是他们的见识或读的书特别多,二是他们对知识钻研得非常深。他们之所以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常常在于曾下过一番常人不及的“笨”功夫。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我的读书方法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记笔记。”他进而解释说,但凡一个大学者,在平日用功时总会准备一些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时看见一段有用的资料,即刻抄下。当资料渐渐积累得丰富后,再用自己的眼光整理分析它们,便成为一篇名著。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读书时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籍的书眉上。他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像没有经过加工的读书札记。他习惯先引上若干条史料,再加上一段按语。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曾这样描述陈寅恪批校过的《高僧传》一书:“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

文学研究大师钱钟书先生爱读书,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所记的笔记也在不断填补。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由于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大量的读书笔记给了他远超同辈人的知识,令其成为几代中国文学研究者的楷模。

一个社会从不缺少投机取巧的人,真正缺少的是心甘情愿下一番“笨”功夫的人,因为一旦选择了下“笨”功夫,也就选择了与艰难为伴,与寂寞为邻。然而,社会的发展却需要“笨”功夫推动,只有“笨”功夫才能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底气与人文精神。

读书需要“笨”功夫,干别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7年01期)

猜你喜欢
原书陈寅恪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
《绥远通志稿·文征》辨误手记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不该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