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娇娇
进入初中之后,我发现很多数学试题都有延伸性,可以更好地锻炼思维,比如下面这道习题:
如图,△ABC中,AB=2cm,BC=4cm,△ABC的高AD与CE的比是多少?
我原来的解法:
设S△ABC=8cm.
[BC·AD2]=8,
∴AD=4,
又[AB·EC2]=8,
∴EC=8,
即AD∶CE=4∶8=1∶2.
老师帮我进行了优化:
解:由S△ABC=[12]BC·AD=AB·CE.
BC·AD=AB·CE,
又AB=2cm,BC=4cm,
4·AD=2·CE,
即AD∶CE=1∶2.
不需设面积,照样可以做,好像还简便些,老师说这种题型很重要,出个变式题考考你:
在△ABC中,∠BAC=90°,AB=3cm,AC=4cm,BC=5cm.求斜边上的高AD的长度解:由S△ABC=[12]AB·AC=[12]BC·AD,
AB·AC=BC·AD,
即3×4=5·AD,
即AD=[125].
一个变式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深入,以后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这种方法,会更有效率!
小刘同学完整记录了这道习题讲评的全过程.从她初始解法看,虽然也获得了所谓的答案,但只是一种特值引路的方法,并不是一种有力的解答.后来的优化方法则具有很好的一般性,很快可以得到推广,在后来的变式题中也就很快得到了應用.本期我们辅导的是“证明”,想来思想上也很契合,因为证明追求的是理性,追求“一般性”,也是上面小作者行文中体现出来的“从特殊走向一般”.另外还值得一说的是,变式题是一个基本问题,在勾股定理学好后,条件(三个边长只要知道两条边长即可)还可以弱化.
(指导教师:江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