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2018-03-22 12:03赵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浒传翻译

赵莹

摘 要:《水浒传》自从江户时期传入日本,就与当时的庶民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大量中国白话小说,经历了原书、和刻、翻译和翻案的历程,对江户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当时的文学创作热潮,翻案小说层出不穷。同时,这股热潮也反过来推动中国白话小说在日本的传播进程。

关键词:《水浒传》 原书 和刻 翻译 翻案

江户时期,中国白话小说大量传入日本,与当时的庶民文学相得益彰,成为人们阅读和仿作的对象,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入日本的白话小说通常都要经历以下四种形式的变迁,即第一阶段原书、第二阶段和刻、第三阶段翻译、第四阶段翻案,《水浒传》也不例外。

一、原书的传入

原书,显而易见,就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白话小说的原本。《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并无法准确知道于何年何月传入日本,但基本可以考证为是江户时代之初。

天海僧正(1536—1643)的“天海藏”书目中有《水浒传》,这被认为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水浒传》的记载。1654年天海藏书的一部分搬到日光山轮王寺,其中就包括《水浒传》八卷,这本书的正式题目是《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略称《水浒志传评林》,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行的版本。

据上文提到的“红叶山文库”,即德川将军家的书库目录“御文库目录”所载,宽永十六年(1936),《水浒传》入库,正保三年(1646),《二刻英雄谱》入库。《二刻英雄谱》就是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印于同一册书中,且每页上半部分是《三国演义》,下半部分是《水浒传》,可以同时阅读。

二、和刻本与注释书

和刻本,是中国的白话小说在日本刊行的版本。所谓和刻本,不是单纯的将原书复制印刷,因为即便是白话文章,对当时的普通读者来说也很难理解,所以在刻板时加入了很多辅助阅读的内容。辅助内容包括返点、送点、左训等。返点、送点,就是在文章的右侧标注读音和顺序等,这是日本人为了读懂中国文言而进行的了不起的发明创作,我们不得不钦佩日本人在利用汉文上所下的功夫。光有返点、送点还不够,左训(左傍训)是标在文章的左侧,来解读单词、句子的意思。这些都是用片假名来标注的,于是就产生了以原文为中心线,左右标注了很多小记号的和刻本,读起来除了看中间的原文,还要左看看,右看看,从下边反到上边看,简直忙得不可开交。这些记号不只是帮助读者来阅读和理解原文,还是和刻本作者对原著的研究和解读,所以非常有價值。

和刻本《忠义水浒传》初集五册(至第十回),享保十三年(1728)一月十五日由京都书肆林九兵卫刊行,岗岛冠山(1674—1728)训点。之后的二集五册(至二十回),在三十年后的宝历九年(1759),由林九兵卫和林权兵卫发行。虽然预告要发行二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能发行,百回本只刊行了前二十回。此和刻本的底本是百回本的“文繁本”。和刻本《忠义水浒传》文字端正,印刷精美,加之返点和送点规整而简洁,是比较优秀的版本。

对于异文化的理解,单从语言上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伴随和刻本《水浒传》的问世,各种《水浒传》的注解书籍也纷纷问世,注解书恰好可以管窥江户时代对异文化言语的接受和理解。根据长泽规矩也编《唐话辞书类集》{1}所收《水浒传》注解书有以下十种:

1727(享保十二年),《水浒传译解》,序至百二十回,岗白驹口授,艮斋校正。

1757(宝历七年),《忠义水浒传解》,一至十六回,陶山冕编。

1769(明和六年)以前,《忠义水浒传(语解)》,一至五十回,半唐师口授。

1784(天明四年),《忠义水浒传抄译》,十七至三十六回,鸟山辅昌编。

1784(天明四年)以后,《水浒传字外集》,编者不详。

1785(天明五年)以前,《忠义水浒传钞译》,十七至百二十回,陶山冕编。

1785(天明五年)以前,《水浒传批评解》,序至七十回,清田儋叟编。

成立年不详,《忠义水浒传(语释)》,一至三回,编者不详。

成立年不详,《水浒传抄解》,序至十回,编者不详。

成立年不详,《圣叹外书水浒传记闻》,二十六至百二十回,编者不详。

《水浒传》经常被用作唐话学习的教材,因此这些注解书大部分都是类似于讲义笔记以及编辑整理之后的书籍。其中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陶山冕《忠义水浒传解》最具代表性。

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并非本人所撰,是学生将他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所以有很多版本,其中长则规矩也所列《水浒传译解》是艮斋整理的版本,译解依据的是一百二十回本,详述了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中《水浒传》的各种语言表现。

陶山冕《忠义水浒传解》与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类似,也是选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按照顺序说明《水浒传》中的语义,可惜只出到第十六回,不同的是该书应是陶山冕自己所著。陶山冕的注解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使用片假名标注发音,其次对于语言文字的说明极其详尽细致,他认为要熟练掌握发音,要多读小说品味其中之意,要进行文学训诂,学习正统的古典和注释,这三者缺一不可。

从《水浒传》的注解热潮,可见当时唐话流行风气之盛,亦能窥见当时唐话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水浒传》不只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也是江户时期知识分子学习汉学的新途径。

三、翻译与绘本

当时的翻译与今天意义上的翻译不同。日语中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在江户时代的日本,这三种文字是有身份等级差别。最高位的自然是汉字,会汉字就是有学问的象征,其次是片假名,最后普通人所掌握的就是平假名。当时的翻译中常常使用片假名,给人很硬质的感觉。翻译也不是完全的一字一句的对应翻译,更像是新创作的作品。当时翻译的题目前面大多加上“通俗”二字,“通俗”就是让俗也可以通的意思,所以所谓翻译,实际上是省去了难译的部分以及日本人觉得没意思的地方,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原文翻译完全不同。

日本最初的《水浒传》译本是《通俗忠义水浒传》,译者是有“唐话学第一人”之称的岗岛冠山。《通俗忠义水浒传》是汉文训读调的翻译,全部八十册,每二十册一编,分为上编〔宝历七年(1757)九月,和刻本出版后二十九年〕、中编〔安永元年(1772)〕、下编〔天明四年(1784)〕和拾遗〔宽政二年(1790)〕,分四次刊行,歷时三十四年出版完成。每一编的第一册衬页上都印有“冠山岗岛璞玉成先生编译”的大字,虽然是否全部出自岗岛冠山之手还有待研究。这部耗时三十多年才得以全部出版的《水浒传》初译本,期间经历了多个书肆之手,只有文泉堂的林权兵卫自始至终参与了此书的出版刊行。

初编十五卷,从卷一到卷十五,内容到百回本的第三十一回。中编十五卷,从卷十六到卷三十,内容从百回本的第三十二回到第六十七回。下编十四卷,从卷三十一到卷四十四,内容从百回本的第六十八回到第九十五回。由于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论争,影响了《通俗忠义水浒传》的出版,在反复推敲后,出版了二十册的拾遗,二十册包括十卷十四册的二十回部分,后边再加上下编剩下的五回部分,分成三卷六册。由于过于混乱,在拾遗的最开始编入“口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一并详述。

初译本的诞生为中国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开疆拓土,毕竟能读懂原文,识得汉文的读者为数不多,只有通俗化以后,这部中国小说才有可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广范围的传播才成为可能。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初译本诞生始,《水浒传》热逐渐升温。初译本还促成了江户时期小说的创作高潮,包括绘本、翻案、再创作,从开端到结尾,从局部到整体,从意向到结构,从人物到情节,《水浒传》给日本江户小说的创作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可资借鉴之处太多。当然日本作家也充分地回应了这份厚礼,《水浒传》相关的创作数量多,绵延时间长,推动了江户甚至之后的《水浒传》热潮。

曲亭马琴的《新编水浒画传》,文化二年(1805)到文化四年(1807),初编十卷十一册,由角丸屋甚助和前川弥兵卫刊行。以“画传”为题,是因为收入大量葛饰北斋的插画,仅初编十卷就有约八十幅画。这部画传以妇孺也可阅读为目标,尽量译得简单易懂,不像岗岛冠山的《通俗忠义水浒传》,汉文调片假名所书,且都用难懂的语汇。这部作品由江户时代的小说大家和绘画大家协力完成,为《水浒传》在江户时代的普及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虽然插画尽是日本风,但译作极尽追求原著,逐字逐句翻译而来,采用和文调,且为了读者的阅读方便,追加了“送假名”,这一点马琴自己也很得意。再有,马琴翻译的时候觉得,唐土的俗语也相应的应该译作日本的俚语,当然做到这点难度甚高,马琴最后也不得不屈服,呈现给我们的是汉文训读调的译文。只可惜初编之后马琴就放弃了这个翻译的事业,转投其他创作了。之后角丸屋甚助去世,初编的刻板转卖叫英平吉的书肆,由高井兰山接手继续翻译。然而高井兰山并不懂原文,而是将《通俗忠义水浒传》的片假名改写作平假名,所以只能称作编译。《新编水浒画传》最终以九编九十卷完结。

四、翻案

虽然通俗译可以帮助日本人读懂白话小说的原文,但毕竟故事发生在中国的舞台上,登场人物也是中国人,再加上汉文训读调的生硬感,还是会影响日本人的阅读乐趣。于是就出现了借助中国白话小说的故事情节,将舞台搬到日本,将人物置换为日本人,再加上适当的调整,这样新创作的翻案小说更适合日本读者的口味。翻案看似简单的复制,简单的替换,但实际并非如此,其中渗入了作者的思考和日本文化的浸润。

北壶游《湘中八雄传》是江户时期最早仿作《水浒传》的作品,讲述为平定妖星的星宿下界,成了拯救人类的英雄。虽然没有全盘模仿《水浒传》,但是在人物塑造和情节上多有借鉴,并且英雄豪杰们义气当先的意向也出自《水浒传》的英雄情结。

建部绫足《本朝水浒传》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翻案《水浒传》的小说,它保留了《水浒传》的故事结构,嵌入日本奈良时期的史实,创作了日本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开始。但是这部小说并未完成当初的设想,出版到第五十回,因为作者的突然辞世而终止。受到《本朝水浒传》影响的小说很多,如《日本水浒传》《坂东忠义传》《女水浒传》等。

曲亭马琴的《高尾船字文》和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开启了江湖时期翻案《水浒传》的旺盛期。大体的故事来自歌舞伎《伽罗先代》,分十二个部分,每部分又显著地借鉴《水浒传》,之所以说显著,是因为马琴在每一部分的题目上,明确标出内容的出处,而且一边标注《水浒传》的出处,一边标注《伽罗先代》的出处。山东经传的《忠臣水浒传》像搭积木一样,完全借鉴《水浒传》的结构和框架来叙述《假名手本忠臣藏》的故事。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潘金莲密通西门庆毒害武大郎的场景,在《忠臣水浒传》中被完全再现,武大郎换成与一兵卫,王婆换做夜叉老婆,而西门庆则由角兵卫取代。

《南总里见八犬传》是曲亭马琴的代表作,也是江户时期翻案《水浒传》的顶峰之作。从体裁、结构、情节、内容到文体,《南总里见八犬传》都是一部对《水浒传》进行翻案创作的鸿篇巨著。虽然借鉴俯拾皆是,但又融入了日本文化,自然而晓畅,完全没有生搬硬套之感。书中八位义士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种品质。

《南总里见八犬传》问世后,《水浒传》完全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一群英雄对命运的反抗与斗争,充满了生命力,同时还带有日本的义理人情。后期的翻案甚至与原著没有什么关联,只是冠了《水浒传》的名而已,比如《天明水浒传》《天保水浒传》《天魔水浒传》。

《水浒传》作为一部中国白话小说,能够在异域日本的文学文化中生根发芽,这与江户时期的传播过程功不可没。远渡重洋的原著小说,经历了和刻、翻译的助推,再到翻案小说创作的蓬勃发展,更加大众化和通俗化,丰富了江户时代日本小说创作的方法和手段,成为中日文学交流的特殊桥梁。《水浒传》在与江户文学相互揉入、相互掺杂的过程中,达到了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1} 长泽规矩也编:《唐话辞书类集》(二十卷),汲古书院,1966—1976年版。

参考文献:

[1] 小松谦.中国四大奇书的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1947.

[2] 中锥雅量.中国小说史研究——以《水浒传》为中心[M].东京:汲古书院,1996.

[3] 高岛俊男.《水浒传》的世界[M].东京:筑摩书房,2001.

[4] 高岛俊男.《水浒传》和日本人[M].东京:筑摩书房,2006.

猜你喜欢
水浒传翻译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