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全
摘 要:从2016年开始,初中思想品德课被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名称上的更改,表明了教学理念的变化,即更重视教学内容的落实,为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使之更贴近教学目标的要求,若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则需在互动目标的实现上下足功夫,毕竟只有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才能带动学生的良好表现。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形象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17-02
实践结果显示,师生和生生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形成,带动其走向积极的质疑和思考境界,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从上述两方面来看,教师督促课堂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是势在必行的。
一、明确内容目标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内容上的涉及面非常广,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关联,各项内容均对培养造就学生的完美人格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当全面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基本教学目标,并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案,把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在上课时,教师要以此为基础,使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号召力,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交流、讨论与探讨中来,减少课堂本身的紧张感,此可谓是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接触到七年级的《敬畏生命》这一课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此教学内容为中心,尽可能增加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对生命产生深入思考的事例,借助典型事实的垂范功能,带动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的良好认知。比如,在讲解到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在上课之前,既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目标明确的任务,使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对我们国家的山川、江河、文化、民族等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整理的对象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资料等,把这些资料带入到课堂中来。这样的任务安排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我们再举一例,在学习至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一周即明确此次学习的任务,使大家利用文字、照相等形式,对家乡之美给予记录,并带到课堂上来,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和谐师生关系
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成为衡量先进教学理念是否得到落实的一个标尺。为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自己所能,创造全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自由,教师应当把已经固化的教师权威身份放一放,积极融入到学生的队伍中去,用亲切的授课方式、生动的表情和语言等,同大家面对面交流,主动实现师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孝亲敬长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亦应将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借助自身教育子女的经历体验,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涉及到一些同赡养有关的知识,有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内容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和赡养知识相关的真实事件。比如,在授课时,有位同学即讲述了他的邻居是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得到子女的赡养,使其晚年生活没有着落,陷入困苦之中,在老人找到社区后,问题同样没能得到解决,当此名学生了解了和赡养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后,便借助所学知识内容,帮助老人到法律援助中心去寻求帮助,使问题得到处理。当学生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同学便成为倾听者,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一角色变化,意识到学生讲述事例对教学的巨大推動作用,使生活实例和教学素材结合在一起。
三、平等课堂气氛
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致力于平等课堂气氛的构建,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目标实现的又一方法,之所以强调这一点,还是由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品德的培养、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内容,如果不能保证教学处在平等的氛围之中,那么极容易造成学生的无趣感甚至厌恶感。为此,教师要让课堂更具有人情味,不将互动内容限定在教材之中,而是要多从情感的角度了解学生,给其搭建一个平等、友善的平台,让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真正感受到将道德与法治课学好的重要性。
比如,当学习至“师生交往”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如现在你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以何种姿态交往?当出现师生间的交往矛盾时你需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摆出来以后,大家站在同样的位置进行探讨,让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融洽了课堂的氛围。我们现在仍以前面提到的赡养老人的知识举例,在前面我们提到了赡养问题同老龄化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该问题极为突出。在进入到正式讨论环节以前,教师给学生安排足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在课程开始以后进行教材的通读等。接下来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使各小组持不同的意见,比如,一个小组认为应当赡养老人,另外一个小组认为不应当赡养老人,从表面看来,后者处在讨论的不利地位,此时,教师出于平衡课堂氛围的考虑,也可以参与其中,站在后一组这边,说明若是老人在年轻时未能尽到抚养子女的义务,则子女亦不必赡养老人。此种观点未必十分正确,但是能够带动前一组学生乃至全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如果子女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尽赡养义务,则若干年后,他们老去时,其子女同样会不负赡养义务,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会造成整个民族敬老精神的缺失。总之,借助类似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时思路更加明确、逻辑更加清晰,而且还使课堂处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之中,教师不以主观意志为尊、学生不以学问不足为限,用师生关系的融洽带动课堂互动目标的实现。
四、强调学生自主
曾任中国德育杂志社社长的朱小蔓教授曾经说过:“只能让课堂处在统一和标准化状态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而在互动交流中依然高高在上的教师,同样不是合格的教师。”她的这番话在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目标实现工作中的意义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网课、慕课、微课等形式层出不穷,正在给广大学生与教师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为此,教师需要扭转原有的“知识代理人”的固化角色,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在角色转换中完成师生互动。
比如,在介绍法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把基本教学目标罗列出来,让学生自主完成对相关法律信息的搜索、整理,并针对教师所给出的案例进行集中讨论,从而达到一种积极的自主状态。这种自主状态的形成,貌似缺少教师的参与,但教师宏观上的把握则恰恰把课堂置于一种真正的合理互动氛围之中。
再如,当讲解到一些理论性极强的知识,如接触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等内容时,因其理论性过强,更应当强调学生自主性的作用,比如,漫画具有十分明确的诙谐生动特点,而且普遍蕴含意味深长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氛围中探求到有深度的知识,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从互联网上寻找素材,自主创作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则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又一可实施方案。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对互动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用更为先进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对传统落后的课堂氛围进行调节,使多元化教学形式得到落实,特别是要让广大师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学生既有机会,也敢于表现自我,投入到思考、讨论、研究的工作中来,真正激发课堂活力,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燕.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5,(6).
[2]张家斗.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感维度[J].改革开放,2017,(1).
[3]古玉新.初中生心理发展与品格形成的关键[J].中学生教育,2015,(7).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