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瑜
摘 要:合作行为指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体会合作的快乐和完成的效率。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在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实行协作,以共同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良好的合作行为能沟通儿童之间的感情,增进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合作行为;案例分析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虽然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幼兒合作行为有所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幼儿的合作行为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多数幼儿虽然具有一定的合作行为,但是还没有形成合作观念,缺乏内在动机。
合作行为是主要的人际互动形式,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儿童的合作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相关行为的习得与培养。每个孩子都是从各自的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在全新的环境中生活。对于新入园的儿童,首要的任务是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而同伴交往中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协作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使他们快速地融入集体生活,适应社会。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也可以采取相应策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锻炼合作技能。
案例: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老师请了两个小当家把大家的玩具筐搬过来,今天由小云和凯凯负责玩具筐的运送。运送玩具的时候,也许是小云性子急,一个人拉着筐噌噌地往前跑,这下后面的凯凯就跟不上了,哗啦一下玩具撒了一地,两个人你怪我我怪你,合作宣告失败。
现象分析:
纵观这件事,教师已经为幼儿创设了合作的机会,但由于孩子的不同个性特色和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加之缺乏同伴协调商量的生活经验,老师期望他们合作的目标没有达到。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遇到一件事时,孩子往往表现出自我的行为倾向,我要怎么做,而不会想到与别人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也不知道合作的方法。同伴交往和合作经验的缺乏导致幼儿合作能力的薄弱。对于此类事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技巧,事先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幼儿讲解、传授合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醒幼儿合作前应进行有效沟通和商量,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由此逐渐建立起合作的观念并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途径
1.创设合作情境
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例: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合作的情境,帮助幼儿习得合作的方法,在课程中学会合作。由于幼儿平时在家缺乏同伴合作的经历,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活动中利用幼儿集体生活、同伴交往的机会,给幼儿布置合作的任务。比如在一堂《买水果》的数学课上,每个孩子都手拿水果篮按照要求买相应数量的水果,课进行到一半,多数孩子也买好了水果。在老师一一检查讲解时,孩子们纷纷表现出不专心、做小动作,此时老师巧妙运用策略,让孩子们两人一组合作检查看对方买对了没有。
这样一来大家都忙开了,你这个买错了,你那个多买了。在同伴的提醒下,大家立马改正错误。在之后的检查环节中发现,通过同伴的检验,效果好了很多,很多错误有了改正。通过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幼儿不难发现同伴合作的乐趣,有了同伴的指点,体会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快乐与成就感。另外,幼儿出于对同伴的认同感,也更愿意接受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
又比如,故事《金色的房子》,让幼儿戴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故事情节,模仿合作的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来巩固印象。这样一来,既便于他们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合作,又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合作的行为和快乐。
2.开设合作主题
(1)以运动活动为例——在运动中可以设计一个主题,在主题下开展活动,给予幼儿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协调分工,练习合作
例如在一次户外运动中,老师开设了运送伤员的主题,目标是组织幼儿用担架两人一组合作运送伤员,途中要经过障碍,最后安全运送到医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把规则明确说明之后,便让幼儿自由活动,自己探寻合作的方案。由于伤员所处位置“险恶”,幼儿还要考虑伤员的安全因素,因此同伴之间仔细商量对策,全情投入到活动中。这边小苹果和冰冰一前一后抬着担架喊着口号小心地通过独木桥,那边处于游泳池里的双胞胎兄弟则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弟弟拿着担架在外守候,哥哥则到前线去救援伤员,待把他护送到岸边再由兄弟俩齐心运送到医院。
(2)以结构游戏为例——在建构区,针对孩子们无目的地乱搭、积木铺满地、争抢积木等现象,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建构之前先商量商量要搭什么,确定内容后,大家一起动手
如主题活动“车的世界”,建筑活动前与孩子们先商量后操作,孩子们非常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听取同伴的建议,最后商量决定一起搭高楼大厦、建公路,还用小积塑合作拼出不同的汽车、火车、小人等,充分运用各种形状的大小积木、积塑,建构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物体。看到自己的成果,他们可高兴了,并主动地邀请老师和其他同伴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孩子们从活动中又一次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一个简单的情境下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并且在两人的紧密配合下,顺利完成任务。可见在开放的情境下,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通过合作的情景,幼儿会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互助合作。幼儿会主动与同伴商量对策,接纳同伴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活动结束后,当幼儿都成功合作运送伤员到目的地时,同伴们抱在一起庆祝胜利,此时的孩子们无比高兴,而同时通过活动也理解了合作的意义,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3.提供合作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要注意创造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从小与人合作,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
在游戏活动中应有意识地组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引起合作动机的各类活动。如在区角游戏提供幼儿一起游戏的机会,一块拼拼板,搭积木,玩娃娃家不同角色的扮演,都能体会合作的快乐。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运用,比如美工区制作雪娃娃,如果让幼儿一个人制作,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而让两个孩子合作,遇到困难能共同协调解决,也可以分工合作,你来折纸我来剪裁,共同为雪娃娃设计造型,乐趣也变多了。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适当培养幼儿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游戏的多种形式往往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也是多层次的。endprint
体育游戏中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合作游戏,比如简单的皮球、绳子,让孩子们自己商量与同伴合作想出不同的玩法。因此教师利用游戏的教育作用将合作等社会观念融入游戏中,让幼儿有机会用言语、动作与同伴交流、合作,促进其合作行为的发展。
4.及时激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强化合作的动机,使幼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个别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厨师,没人当客人,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这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有效地得到培养。
5.给予合作方法的指导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实践中学会合作。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分享环节,针对前一次游戏情境,对幼儿进行再次引导。如上一次发现孩子在游戏之中使用了不文明的语言,这一次我们就提出要求:请使用文明用语交流。同时请孩子们说说什么是文明用语等。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愿意和我合作吗?”……商量语:“……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还有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等。
三、结束语
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幼儿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以及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必然的要求。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事实就是这样: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幼儿园阶段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要多提供合作机会给幼儿,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幼儿的一种合作习惯,为其社会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依据其心理特点,通过学习、游戏中的操作,不断引导和强化,帮助其将来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D].安徽師范大学,2007.
[2]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4).
[3]李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