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7-09-01 01:45陈福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陈福建

摘 要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展开了探讨,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以期能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优化策略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小学數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了介绍。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引入学习主题所创设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位学者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把这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在享用这碗汤时,就已经将这15克盐慢慢地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到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问题情境并非是所学的数学内容,而是其中蕴藏了富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有效提取数学信息,一些饱含创造性的想法就会从情境中引发出来,接着在不断地思考、探究和交流碰撞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所以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场”。

2关注认知准备,促进概念建立

2.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对概念的学习起着正迁移或负迁移作用。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暴露学生的前认知,并进行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概念。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周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听说过,他们可能会有些感觉,只是还不是很清晰地理解这个数学术语,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不是零起点。但是从学生的已有的认识看,他们在认识周长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周长”混同于“周”,对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正因如此,学生往往会这样描述小蚂蚁爬树叶的活动:“小蚂蚁沿着树叶的周长爬了一圈”。基于这样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咬文嚼字,掰开揉碎、深挖细嚼“周”与“长”的内涵,从“一周”和“长度”两个方面来设计认识周长的教学,将“周”和“长”分开理解,然后逐步形成周长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完整的概念。

2.2关注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从特殊的情况入手,然后逐步一般化,再在一般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些特殊的事物,如此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将课本变“薄”,将知识变“少”的有效途径。在“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首先对什么是树叶的周长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说一说数学书封面以及黑板面、桌面的周长各是什么,从这些身边的具体的物体表面出发,再由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一个长方形,引出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再到三角形的周长,不规则的四边形的周长等,这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也是学生在头脑中有效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

3重视学习过程,了解概念发生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如对于自然数“1”的认识,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所列举的现实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有较大的物体,有较小的物体,有单个物体,有一群物体,但它们抽象来说都可以用“1”表示。

4丰富活动体验,深化概念理解

“情·知教学”理论有一个十分有趣有饱含深意的比喻:假如把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放进一个视听隔绝的大木桶中,然后把这个木桶绑在马背上,奔驰两个钟头,那个小伙子一定会精神沮丧,疲劳不堪。然而如果去掉木桶,让他直接骑在马上,去野外竞赛两个小时,他一定会感到兴奋,愉快,还学习了骑术。这就是被动与主动的区别。教学也是同样,如果一味地讲解,不给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怎会学的有兴趣,怎会有求知的欲望,怎会乐于学习呢?所以在难以理解的概念课中,教师更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概念的学习中来,借助活动理解概念的本质。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来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够得到分数,平均分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取了几份,分子就是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深化了概念的本质。再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理解“什么是边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树叶、数学书封面、桌面的边线,然后再通过“画一画”边线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知材料,使“边线”物化,动作化,对学生理解“边线”可起到“千言万语”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让学生通过看、思、摸、描、量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步逼近概念的本质,为概念的完整建立与深化理解积累必要的、感性的、丰富的活动体验。还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活动的小数点及0-9的数字卡片,通过同桌合作移动小数点,观察、比较小数的大小变化,在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小数点的重大作用,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小数的大小变化。

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体实物,使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参与中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探究过程,在轻轻松松的“做数学”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5回归生活应用,明晰概念内涵

数学概念的解释与应用环节是对知识本真面目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概念最终有没有根植于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概念中去明晰。那么传统的问答式和学生一遍一遍依样画葫芦式的做习题只能让学生感到负担沉重,逐渐便被装进了“木桶”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活动,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之能够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创设“猜生日”的应用活动,由一个学生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个月,其他学生分为男女生两队抢答是大月还是小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如“我的生日是在大月,我生日前面那个月是个小月,后面那个月还是个大月”,让其他学生猜究竟是在哪个月。这样的游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掌握了概念,并学会了运用。

“法,越练越熟;理,越辩越清。”教学中,教师可还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知识迁移,并能适时“挑起战争”引发学生的思辩,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促使概念的本质内涵逐渐明晰。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教师可有意设计了一个周长与面积会相混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判断两个人跑的路线是否一样长,部分学生就会关注到两块地的面积是不一样大的,而错误地摒弃了周长的概念是一周的长度,与两块地的大小无关。在此环节的设计中,可采用两方辩论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边演示边讲解说服对方的基础上,在应用中巩固了概念,清除模糊认识,明晰数学概念。

6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做好数学概念教学工作十分必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J].陈涛清.教学与管理.2015(26).

[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许中丽.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3).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