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
摘 要:将本地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混合编班后,班级将会面临因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带来的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班级文化融合中的“磨合”问题,而外来农民工的家庭教育,在这个“磨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和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外来农民工家庭为对象来阐述混合编班下的非本地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混合编班 非本地生 家庭教育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对今天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越来越多的非本地户籍的外地生就读经济发达地区公办学校的形势下,本地、外地生混合编班成为大趋势,在这种本、外地生混合编班的班级中,恰当地研究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优缺点,利用其积极向上的一面,缓解或消除其不利的一面,采取兼容并包、促进融合的策略,能够推陈出新,建设具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但这个融合过程,也必然面临“磨合”,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本、外地生混合编班的班级里,非本地生的家庭教育,在这个“磨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缓解或消除因混合编班造成的班级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更是离不开这些非本地生家长的参与,但是我们又要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所联系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校内包括外来农民工子女家长在内,大多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条件有限,有些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他们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条件上都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有效指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些非本地生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一、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农民工子女家长中,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一定要好,将来考重点高中,上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家庭的现状和个人的前途;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会认几个字,长大了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就行了,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们自己也没什么文化,照样能找到工作生存下来;也有家长认为孩子的读书好坏是天生的,自己的小孩不是读书的料,就顺其自然吧……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二、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差异,孩子之间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农民工家庭家长的教育方式,并通过实地家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弄清楚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找纠正的方法。
通过列举案例,让家长能更好地明白不良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方式,如何学做智慧的家长,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民主地跟孩子沟通交往等,教给家长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方法,努力让家长对孩子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共商解决亲子冲突策略
亲子间会发生冲突,主要是因为彼此的认知不同造成的。冲突点常常发生在“权力的掌控”。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由于没多少文化,往往会采取高压教育,孩子是没有权力资源的。可是等孩子慢慢长大,到了青春叛逆期,于是亲子大战开始了,矛盾冲突也就更加尖锐了。
学校可以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如家长教育经验交流、学校网站等,让家长了解如何避免亲子冲突,以及发生了亲子冲突该如何正确化解等。教师要站在中立的位置上,取得学生与家长双方的信任,客观地去协调双方的冲突,让家长和孩子都学学“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尽快化解冲突,达成共识。学校还可组织“智慧家长”的评选,汇编刊出智慧家长的教子经验集发给家长,让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正确引导他们、感染他们、教育他们。
四、开展学生对家长的反向指导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对象,在一个民主型的家庭里,孩子接受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被动的,孩子也有权力指出家长的不足之处,对家长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家庭中,往往缺乏这种民主型的教育氛围,这就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近几年,笔者研究了孩子对家长反向指导的时机、方式方法、指导内容等,如何为促进孩子对家长的反向指导提供机会,比如在家长会上,可以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程度,从而合理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也可在家长会前,组织学生写“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之类的作文,再将作文在家长会上读给家长听,可以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心里的各种想法,从而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方法,最終实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五、组织非本地生家长之间的“同伴教育”
非本地生家长之间,由于情况相似,或地域相同等,因此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会产生相互信任的依赖和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个别家长会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而更相信其他家长的话。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科学引导,合理调节,这也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好办法。
学校通过搭建平台,给家长们创设一些机会,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互相教育的目的:如召开非本地生家长会,让家长现身说法,让“好家长”进行经验介绍,让“困惑”的家长进行咨询,邀请专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也可以让家长们针对几个较常见的教育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家长的集体舆论来改变个别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个案跟踪短信
如何真正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技能,改善孩子成长环境?可以利用浙江移动公司的“校讯通”这一平台,为该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短信”。“个案跟踪短信”侧重于搭建一个教师与家长每天沟通与联系的服务平台,教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总之,只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本外地生混合编班下的非本地生家庭开展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班级文化一定会加快融合步伐,外来农民工子女由此也会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并较快地融入班级生活,从而促进整个班级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汤林春.冲突 建构 融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杨卉.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沈之菲.更多的接纳更好的融合——外来民工子女在上海城市的融合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6]林旭英.把握最佳时机,提高德育效率[J].班主任,2010(1).
[7]杨辛.德育创新:学校、家庭、社会[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教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