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的普及。高校的扩招和新兴专业的开设都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冷门专业的设置却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就业现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将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找到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決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教育对策
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储备力量的强弱。现如今,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却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关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国家和大学生个人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自觉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成才、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6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所披露的数据现实,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7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这一数字与2016年所披露的招聘量相比而言,直接减少了7.3%。但是,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高达749万人,可谓是创造了高校毕业人数的历史新高。社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的下降以及应届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使得2017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前程无忧的首席人力资源专业冯丽娟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很多行业在2010年到2012年间虽然对大学毕业生有了大规模的需求和招聘,但是从2013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逐渐低糜,很多行业如机械、汽车、IT等都行业都出现下了下坡趋势,故而这些专业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也会频频遇冷。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技能配备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和错位,所以许多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就变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鸡肋”。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教育途径
1.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很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后,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也并没有对自己未来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所以就造成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最终导致大学时光的挥霍了浪费。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各个大学在学生入校的初期,就应当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样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就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至于浪费掉大好的青春年华。此外,高校在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都应当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在课堂上可以向大学生们介绍经典就业、创业实例,而在课下则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答疑来解决个别学生的就业困惑。
2.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疏导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提升和社会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充斥在大学生周围的就业信息五花八门且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会听从社会不法人士教唆去选择浪费时间、回报极低、甚至是违法乱纪的兼职工作。这样不但耽误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还有可能使他们误入歧途。此外,很多大学生由于害怕吃苦、害怕被骗等心理障碍不敢步入社会去锻炼自己的就业技能,这使他们逐渐发展成了温室的花朵,根本无法承受职场的风吹雨打。所以,高校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疏导,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教育、公告栏宣传、就业指导大会等形式向大学生们传送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还可以开设个人一对一就业心理疏导部门,让大学生们能够及时地与专业人士进行就业心理交流,以方便高效和大学生个人对其不良就业心理进行及时地纠正。
3.建设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内的课堂教育和心理疏导,更应当让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模式,根据当地的产业特色或者优势产业来为大学生们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实践机会。当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这样的合作教育模式时,大学生们就可以通过高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利用课余、假期进入到职场当中进行预练,这能够帮助他们尽早的明晰所学专业的价值和自己所欠缺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实习安全度和专业对口度,使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拓展大学生就业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好工作”就是进入到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外企当中。但是,现实情况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招收正在不断趋于饱和,而大型国企和外企也样面临着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现状。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直持续维持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那么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而这对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改变大学生落后、陈旧的传统就业观念,进而做到对大学生就业思维的拓展。
目前,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同时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了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到了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了300多万人次。在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高校如果能够引导大学们转变陈旧就业思维,以创新性理念看待就业方式,那么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演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我国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才能够让社会发展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同时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当自觉担负起育新人、创新风的人才教育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明著,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姜继红著,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振涛(1984.01—),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黑河市,学历:研究生,职称: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