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物活动的舞台 寻找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基地

2017-08-31 00:46顾敏娜
报刊荟萃(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积累记叙文

顾敏娜

摘 要:高中记叙文写作,学生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素材可写。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一是高中生文学阅读贫乏。帮助学生挖掘写作素材,成了记叙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第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环境,写作观察笔记。包括:观察基础环境,突出特色环境,挖掘文化元素,关注时代变迁。第二,观察关键的人物,重点描摹。第三,观察重点的事件,形成记录。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再多加实践运用。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素材;积累;运用

记叙文写作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素材可写:或者脑子里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下笔;或者一个素材反复写,夹生饭炒又炒。因此大多数高中生对记叙文敬而远之。

记叙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在生活,而且必须是熟悉的生活。鲁迅先生写鲁镇,老舍写北京,沈从文写湘西,汪曾祺写高邮,莫言写高粱地……学生要写作鲜活生动的记叙文,就一定要找到写作的源头。而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教学生发现这个源头,然后是教学生在作文中塑造这个源头。

那么如何教学生发现这个源头呢?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但绝对不是没有生活,生活的源头永远存在,学生不能写入作文,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观察过生活,所以一定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并养成写生活观察笔记的良好习惯。

一、观察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指家和学校,范围再扩大点指所在的乡镇或者城市。所以以家和校园为出发点逐步扩大范围进行观察。

1.观察基础环境

家庭及周围的基本环境:房屋的整体格局,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是别墅还是公寓,大概的面积,客厅、餐厅、卧室、书房等主要房间的布置,特别是一家人主要活动的场所,经常交流的地方。从而扩大到屋外的环境,小区的格局,楼层的高低,房屋的形状、色彩,道路树木等布局等等。进一步扩大到所在的城镇,房屋、街道、商铺、广场、公园等都要仔细观察。如果是在农村,同样要观察屋内外的环境,则可能更多的是村庄的格局,房屋、道路、树木、田野、河流、山川,这些都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环境:学校的不同建筑——大门、行政楼、教师办公室、体育馆、操场、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小店等等,道路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以及学校周边环境,这些都是需要观察记录的。这些都是人物活动的基本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只有细心观察,并形成记录,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生动再现。

2.突出特色环境

如果不是吊脚楼,边城可能就是一般的山村小镇;如果不是乌篷船,鲁镇也是普通的水乡;如果不是大运河,高邮只是苏中的一个无闻小城……在众多的环境观察中,一定要突出关注那些特色环境。尽管现在的城市建设有很强的趋同感,不同的地方始终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与众不同很大程度是由特色建筑带来的。家庭的环境区分度很高,几乎每个家庭的格局布置都不一样,主要抓住自己家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比如“小而温馨”,比如故意不放电视机的客厅有一个大大是沙发,比如屋边有棵跟房子一样高的桂花树……相反,学校的环境雷同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学校的基础設施都差不多,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也差不多,这就更需要观察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室里比别的班级多几盆植物,宿舍里专门设立了一个“鼓励角”,食堂里的“温馨提示栏”等,学校的大环境往往是不太一样的,有的学校有湖,有的学校有塔,有的学校有假山,有的学校有钟楼,有的学校傍山而建,有的学校与湖为邻……生活的大环境,有的同学家在小镇,那里的特色建筑可能是一条破落的老街,街上有石板路、老店铺、城隍庙等等;有的同学家在城里,那里的特色建筑可能是最高楼、步行街、中心广场、主题公园、名胜古迹等等;有的同学家在农村,那里的特色环境可能是一座高山、一片森林、一条大河、一方荷塘……重视特色环境,主要是为了把记叙文写得独特而真切。

3.挖掘文化元素

观察环境的时候,要重视环境中的文化元素。所谓“文化元素”,是指除了自然环境和建筑布置之外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传统、时风时俗、人文心理等诸多因素。具体说来,写家庭题材的记叙文,要关注到家庭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维习惯、处事方式等等;写社区题材的,要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社区中的风俗风气等;写小镇题材的要关注,历史传承和风俗流变;写乡村题材的关注邻里之间的感情……总之,人文环境也是记叙文中人物活动的舞台,它比“硬环境”更鲜活生动,也更加需要高中生用心去观察体会去积累。比如,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是以鲁镇为环境来写的,这里除了江南水乡典型的河流、沿河的建筑、石板桥、乌篷船这些“硬件”,这里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之间相对冷漠的人际关系,他们封建迷信的意识形态……这些也是人物生活的“环境”,对塑造人物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朽叶的桅子花》,是一篇写江南小城的记叙文,文中写了“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呵,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这样典型的环境,既突出“硬环境”的特点,也写出了江南小镇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样的“软环境”,很成功。

4.关注时代变迁

环境的描写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不论小小的家庭环境,还是大的社会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整体环境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写作家庭题材,要注意的居住环境的变化,大多数高中生可能都经历了换新家的过程,把这种变化写到观察笔记里去;学校的环境也一定会变,初升高、分班、换宿舍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变化;社会上的变化,格外大,比如走到哪儿都在开发房地产,农村里的田地已经越来越少,农民已经基本上不在种田……除了居住环境的变化,周围的人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的变化等等,都是值得观察积累的。

有了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观察积累,等于为人物活动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场戏演得好与不好,舞台搭得逼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二、观察关键的人物

记叙文的写作,环境是基础,人物是灵魂。只有把人写活了,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记叙文。而写人也离不开观察与积累,只有平时多观察,写作的时候,才能准确有神。平时的观察,我认为主要突出一个“最”字。

1.家庭人物之“最”

尽管家中的人很熟悉,但是要在作文中真正写好,也需要细致的观察。比如,“最爱我的人”“我最爱的人”“最严厉的人”“最抠门的人”……确定一些主题之后,对家庭人物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比如“最爱我的人”,要观察他(她)的外貌、动作、神态,一言一行,及爱的各种表达方式,并且把点滴的观察记录在案。

2.校园人物之“最”

学校里总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最喜欢的老师”“最厌恶的老师”“最可爱的同学”“最有趣的舍友”“最勤奋的学霸”“最懒惰的学渣”……对于不同的老师同学,也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外貌到言行,都应该写到观察笔记中去。

3.社会人物之“最”

社会人物更加复杂,大体可以分为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两种:熟悉的人一般是身边的人物,亲戚朋友、左右邻居等,这些人中总有“最引人注目的”“最成功的”“最三八的”……这些人的细节也需要通过观察才能写得更好。不熟悉的人,往往是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唯有观察入微——不同的年龄、身份、性别,不同的言谈举止都观察到了,才能把一个模糊的印象变成具体可感的鲜活的人物。

三、观察重点的事件

写事是表现人物的必经之路,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情中,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观察事件可以分两步走:

1.人物故事

配合重点观察的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的重点人物,每个人起码记录他们的一件事。这些事当然是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事,最能表达主题的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事。记录过程,细节越详细越好。

2.就事记事

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记录值得记录的事情,这个有点类似写日记。可以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单位,把这三个地方发生的大小事情,只要是觉得有意义的值得记录的,就记下来,同样也要注意细节的描述。

注意到环境、人物和事件这三方面的观察积累,记叙文的材料库基本建设完工。剩下来的关键,就是写作过程中素材的运用了,储备了大量的“弹药”,还要有精良的武器和熟練的操作方法才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践训练:

3.不同题型的作文,记叙文素材运用训练

即不管是怎样的高考作文题型,都能采用记叙文的方式来写作,除非题目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否则都能写成拿手的记叙文,这个确实是需要训练才能达到;同时,也可以尝试同一个素材应对不同题目的训练,即用自己熟悉的某个素材,迎考各个作文题目。不管哪种方式,其中都对环境、人物和事情的写作进行高要求的训练。

4.对作文素材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训练

记叙文尽管有真实性的要求,作文始终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对学生掌握的原始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也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内容,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嫁接拼合法,即为了适应题目主题的要求,把几个人物、基础环境或者几件事,进行嫁接,写出一个理想的人物,这样也不失为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堂君.从柯南道尔尝药水谈观察方法.趣谈作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勇军,黄厚江.怎样有话可写——记叙文.“小白杨”中学生作文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素材积累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