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丽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的教学,学生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课前预设好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论老师准备的多么充分,也很难预料到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于是经常会发生意外。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课堂上如何妥善处理突发事情就成为教师情商考核的一项内容。
利用课堂意外,创造精彩生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的学科。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平常的,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灵活应对,处理引导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一节课的闪光点,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意外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以宽容心态去正视和理解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并将错误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一场意外就会演变成一场精彩的生成,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有效利用课堂意外,创造出精彩的生成。
循循善诱,耐心引导
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案例。数学课上,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本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册里,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教材18页例4)
学生独力思考后汇报(如图):
显然,学生甲的汇报解答是对的,在笔者的意料之中,学生乙的验算是错误的,是为意外一;作为应用题单位没带,是为意外二。这节课的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被除数的百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怎么办?25个十除以6商应写在哪一位上?最后除不尽怎么办?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行成笔算除法的一般思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笔算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在这里出错说明学生们对验算方法不理解,只是根据公式验算而验算,等到解答应用题时就会出现偏颇,出现意外错误。还没等笔者开口说话,一位学生已经站起来指着那道错题说了,老师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直接往公式里带就行了,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着,觉得不应该出错。这次,笔者通过这个课堂意外,顺势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验算方法。
笔者让学生们再次回到应用题本身,根据题意,反向思维来回顾与反思这道应用题的验算,顺势引导学生。笔者问:“如果每頁插6张照片,42页能插几张照片?”学生回答:“直接列出算式42×6=252(张)。”接着问:“再加上剩下的4张照片,一共有多少张照片?”学生齐答:“252+4=256(张)。”
根据题意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一次意外错误因为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而演变成了精彩美丽的生成,不仅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促使学生理解性的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观察、验证,掌握知识
案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案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猜测、验证来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观察观察边和角来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小组代表展示图形。A小组展示:长方形:通过对边对折、对角对折、用尺子量等方法,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是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B小组展示:正方形:通过对边对折、对角对折、用尺子量等方法,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时候,笔者问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还有没有质疑,如果没有,我们进行达标闯关练习。这时候,突然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说道:“老师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是不是就可以说正方形就是长方形,长方形也是正方形。”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笔者愣了一下,然后快速整理心情,又把意外抛给学生们,“同学们,数学的结论可不是随便说的,你验证了吗?”(这时候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通过对比论证,学生们最终认为正方形可以看做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不是正方形。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找出正确的结论,既解决了突发状况,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亮点,由意外完美蜕变成了精彩的生成,学生也通过自己观察、验证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真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生成与教师预设方案出现偏离或冲突意外时,要理性的看待它,意外并不是教师制造出来的,而是还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对教师来说的意外,对学生来说,就是他们本真的学习状态与场景,更多意外的出现,是缘于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在成长,期待课堂意外的出现,与意外来一次完美的邂逅,将课堂幻化成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