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搭台 村民唱戏佛山市三水区创新村民议事
近年来,三水区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建立起“三权分设、四会联动”的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村民议事,深化村民自治,由单一自治载体下的“大包大揽”, 变为“村民搭台、村民唱戏”,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水区白坭镇陈氏大宗祠
“三权分设” “四会”联动
2013年,佛山市三水区以白坭镇为试点,探索“组为基础,村组联动”的村、组两级村民议事会,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激发了基层活力。2014年全区48个村委会、800多个村民小组全部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同时全区70个村(居)成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以及120个家乡建设委员会和122个乡贤慈善会,建立起“三权分设”的基层权力架构,并实现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四会”联动。
佛山市三水区推进村、组两级村民议事会运作机制,受到国家民政部的关注和点赞。2015年3月18日,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蒋昆生、民政部政研室主任以及省、市有关领导到三水区开展创新基层治理专题调研。蒋昆生认为三水区基层治理探索工作(村组议事会、产业社区、新祠堂文化)有意义,成效大,符合中央精神和要求,应认真总结并大胆推广。
一是通过村、组两级议事会,村务决策效率明显提高,民主决策得到落实,基层治理取得成效。2014年至今,全区由村民议事会提出申请并成功推进落实了522项民生微实事,总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争取了区财政资金42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使全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宗祠”活化,打造基层治理新阵地。遍布全区乡村的岭南传统祠堂被赋予新的内涵,标志着农村基层治理中关于乡规民约的回归与创新。在活化祠堂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祠堂场地和凝聚力等优势,将其打造成为“党建新阵地、社会组织孵化新基地、自治决策新中心、文体活动新中心”四合一新阵地。
三是“古村”活化,赋予村民议事新内涵。在村民议事会示范创建工作推进过程中,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运用村民议事会发动、表决功能,推动古村落活化升级,显现三水历史文化底蕴。如芦苞镇长歧村通过村民议事会运作积极推动了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古村活化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古村落。
四是新型“两会”社区组织激发社会活力。2015年各镇(街)注重引导各村(组)建立乡贤慈善会和家乡建设委员会两个新型社区组织,凝聚了社会各界正能量,发挥出广大群众协同共治的作用。目前,全区已建立起120个家乡建设委员会和122个乡贤慈善会。其中,乡贤慈善会共筹集资金3100多万元助推一大批民生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如西南街道江根村委会沙塘村先后通过议事会发动并表决通过实施了赖镇廷书室等9项民生工程。
五是村监会建设提升民主监督水平。全区48个村委会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均统一名称,刻制公章,悬挂衔牌。2016年,三水区出台配套文件,规范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在全市率先落实了村监会成员补贴经费发放,促使村监会规范化常态化运作。并逐步加大党员在村务监督委员会中的比例,确保党组织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中的主导权和监督权,完善和巩固“三权分设”机制。
三水区通过建立完善村、组两级村民议事会机制,基层社会治理重构成效明显,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基层权力运行得到进一步规范,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并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环境,极大丰富了佛山市“一体两翼”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内涵。
陈氏大宗祠:传统祠堂变身基层文化载体
“一到暑假的时候,祠堂最热闹了,很多小孩来协会学东西,如硬笔书法、下棋、乒乓球之类的。”佛山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祠巷村陈氏大宗祠的义工陈达荣说,这些小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子女,他们是新白坭人。
陈达荣所说的协会,是指陈氏大宗祠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方式引入的民办社工机构服务,有龙舟协会、书画协会、舞蹈协会、老年人协会等14家协会进驻,会员400多人。各个协会均有独立的活动场室和活动经费,先后多次成功举办了篮球赛、象棋赛、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公益活动。
去年5月,陈氏大宗祠举办了一场象棋公开赛,凡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象棋爱好者均可报名参赛,而举办象棋赛的费用,则由该镇首个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来承担。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1511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和6次重修。陈达荣介绍,过去,祠堂在很多时候充当着族人的“衙门”,尤其是针对族内事务。家族的大小事务都由族长带领族人在祠堂进行商议,宗族重要的会议在祠堂里召开。此外,祠堂也是族人求学的场所。
如今,陈氏大宗祠不仅是白坭传统文化的地标,同时也是白坭现代社会治理的缩影。
(编辑/邱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