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林
“一带一路”的实践意义
◎蔡春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该倡议旨在加强亚欧互联互通,同时兼顾对非洲、拉美等其他地区开放,目前已受到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一项公共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受到如此热烈欢迎和广泛追随,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提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本身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带一路”对中国的意义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国大开放大开发,进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
(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相对贡献历史性提升,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中国对外经贸增长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共建“一带一路”正适应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心变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中国有20多个紧邻国家,30多个陆海相连国家。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间。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而获得较快发展,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拓展机会和提升自己。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发展。
(二)促进国内经济均衡发展
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而“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这将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中国中西部的发展,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发展。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
(三)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对外投资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发展,随着要素成本与比较优势结构演变,中国国内市场空间越来越窄,产业与经济结构急需进一步调整,建筑公司、设备制造商、相关商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外部市场,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和能力都已经具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市场需求很大,须借助中国资本和产能优势合作推进本国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产能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投资提供广阔平台。
(四)增加就业,传递新型全球化新思想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国边疆地区以及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人文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中国边疆地区以及沿线国家安全稳定与经济繁荣。
新型全球化将是一个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传递中国关于新型全球化的新思想,减少经济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兼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教授
“一带一路”对世界的经济意义是,携手推动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一)从微观上整合并激活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
“一带一路”倡议激活并整合了生产要素,确保所需资源尤其是能源供给、基础设施、贸易投资便利化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世界联通起来,大大节约了人员、货物的流动和运输成本,使得参与贸易和投资的所有国家,都能够享受到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便利带来的优势和好处。不仅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受益,即便是那些与这些国家有经贸联系的国家也能够享受到运输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利益。
(二)从中观上发挥国际产业优势互补,实现融合发展
在传统国际贸易领域,海洋运输的成本低,占据贸易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商品货物的轻型化、定制化、包裹化趋势明显,而且单个货物的价值提升,未来陆路运输会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强调基础设施联通,恰恰契合了这一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并以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贸易和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产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众所周知,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之一。将地球上需要联通、可以联通的基础设施联通起来,推动国内外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了世界范围内融合发展。
(三)从宏观上将世界经济导入发展与治理新模式
金融危机发生距今已经十年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迫切需要经济增长动能,稳定复苏和发展势头。“一带一路”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突破口,为相关产业和商品带来了庞大的需求,稳定了增长预期,增强了政策信誉。在不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和利益格局前提下,采取将“一带一路”倡议“嵌入”到现有的多边经济机构里,利用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优势,顺势推动倡议落地。
1. “一带一路”助推世界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一带一路”计划如果成功实施,整体投资额约为4万亿美元,是当年马歇尔计划资金规模的31倍。巨额投资直接拉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效应,能够给国际投资者带来经济前景向好的长远预期,有利于增加投资信心,带动其他领域的投资和交易。一旦预期稳定,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能力增加,商业信誉提升,资本投资的动力增加,融资能力提升,融资规模随之扩大,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从而把世界经济带入稳步复苏轨道。
2.将全球关注焦点引向发展问题。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非常开放和透明,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和实力,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在乎短期的利益纠葛,而是着眼长远和全球大局。只要全球基础设施联通、制度、政策、人心方面融合,就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对全人类都是有益的。“一带一路”引导全球将目光转向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赢得和平,在和平中获得发展。
3.开创全球经济“嵌入式”治理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目前尚没有常态化国际协调机制来推动倡议执行,而是采取“嵌入式”治理模式推动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即在不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和利益格局前提下,采取将倡议“嵌入”到现有的多边经济机构里,利用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优势顺势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将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实质性的功能增强和影响力提升。
对于中国的邻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以及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但是风险也是存在的。中国需向世界证明自己值得被作为大国对待,向世界展示此倡议的目的是善的,实施标准是非常高的,大规模投资能够给相关各方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在为其他国家带来好处的同时,如何实现自身经济金融改革、如何以科技和规则创新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注入强大动力,提升中国软实力,这是一个重要命题。
(一)加速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常态化推进机制
中国要做实这一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平台的层面,要尽可能地保持“一带一路”倡议运营的开放性、规范化和透明度,更多地通过双边、三边、区域和多边机制安排来共同推动这一倡议,并且尽快建立一个连贯的治理架构来监督每个地区的项目。与此同时,为规避风险,彰显自身经济金融实力,中国应加快偿还世行和亚行的债务,并尽量减少从这些多边开发银行借款支持“一带一路”项目。中国应该更多地利用中国自己的金融资源或依靠来自私人市场的资源,而不是从现有的多边机制去融资,从而提升中国作为全球债权人的地位,为项目运行提供稳定预期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机制保障。
(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生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帮助沿线国家修好基础设施,更重要地是培训、构建当地的发展能力,使其具有维护、经营基础设施的能力,从而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动能。基础设施不是一次性投资,要有后续的运营规则、团队、配套政策制度等,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可持续的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
教育和经济携手是关键点,经贸走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设立专门基金培养各种实用专业人才,为推进“一带一路”储备坚实人才准备,还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排忧解难、积累民心基础。通过直接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互派交换生、政府和企业高管培训等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商贸、金融、交通、物流、能源等方面,以及在宗教、文化、法律、旅游等方面,培养一批专门人才,做实“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
中国与很多类似的国家一样,正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在1960年至2008年期间,只有13个经济体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巨大的投资和带动力量,如果运营得当,则能够推动相关经济体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地区安全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行为,但是与政治和安全很难完全分割,在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的情况下,很难对当地政治和安全纠葛无动于衷。大规模投资带来的金融资源,需要与制度改革和政治稳定相辅相成,才可能成功。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避免让投资主体、商业企业、金融机构承担过多的经济压力,更不能使投资企业陷入代价高昂且灾难性的政治和安全纠葛。可以通过政策协商、双边、多边、区域协同的方式,创造稳定的政治和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