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康翠玉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成长力的产业之一。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集约式增长,促进就业,发展重大战略产业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较我国发达城市和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要明确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政策制度和基础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与改进,以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业;长春市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具有劳动力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为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专门行业,主要包括多渠道招聘、职业指导与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猎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及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等多种业务形态。[1]2015年9月,长春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定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全市重点加快发展的八大现代服务业之一并写入全会工作报告和市委《加快推进长春全面振兴发展的决定》,长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通过的长春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长春市在市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类民营市场服务机构逐步出现并发展迅猛,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长春市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
1.市场发展初见规模
长春市人力资源市场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0余家(不含孵化基地和民营培训机构),其中种类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全市综合性服务机构、区域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外包派遣企业。[2]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使长春市人力资源市场一派繁荣,其经营收入增长较快。在营业收入方面,2015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近50亿元,比2011年提高2倍,其中国有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业收入17.2亿元,占总收入的35%;民营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业收入27.4亿元,占总收入的55%;其他类型人力资源服务业收入5亿元,占总收入的10%,人力资源服务业收入呈现份额逐年增加和稳定增长趋势。[3]
2.市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长春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品牌格局日趋成熟,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各类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百花齐放。目前,有长春人才市场、长春人力资源市场、巾帼家政等多家权威品牌的公共服务机构;有众多如“浩择人才”“人才速递”“吉林天旨”等有较大影响力的本地专业化服务机构优秀品牌;同时,还有引入的“北京网聘”“成都新大瀚”和“广东红海”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在市场布局上,以大型城区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心,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人力资源市场格局。
3.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纳入改革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要抓好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和健康养老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随着七大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增长态势,如何通过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长春市在人力资源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因此,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人才的培育与素质的提升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扩大了劳动力资源的整体规模,提升了人才整体素质,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人员保障。[4]
目前,长春市已形成以市人才市场和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县(市)区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以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基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众多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咨询、技术技能培训、法律权利保障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和改善民生及幸福长春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公共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相对较高
如图1所示,近五年,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近两倍,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总人数的39%,取得执业资格人数约占从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公共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逐年升高。
2.公共服务机构举办的现场招聘会涉及范围广
长春市公共服务机构定期举办各种专项活动,包括每年元旦和春节期间举办的就业援助月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给未享受符合政策的困难人员落实政策;还有每年春节过后的“春风行动”,主要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和招聘用人企业解决求职难和招工难的问题;还包括每年五月份的民营企业招聘周、九月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每年三月和十一月的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网络招聘、现场招聘、招聘信息发布、招聘政策宣传等专场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促就业。
3.公共服务机构在就业培训方面的优势明显
公共服务机构本着服务大众的理念,长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职业就业培训班。由于其公共形象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认可,特别是农民工本身素质较低,急需成本低、信息可靠、技术强的就业培训。因此,公共服务机构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1.专业化服务机构在网络服务方面占据优势
通过图2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市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个数是公共服务机构的三至四倍。特别在信息收集方面,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收集渠道较广、方式新颖、信息量大。
图1 长春市近几年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情况(单位:人)
图2 长春市公共服务机构与专业化服务机构网络服务能力对比
2.专业化服务机构在管理咨询方面作用突出
专业化服务机构由于服务形式多元化,技术水平专业化,经营理念更超前,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其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深层次的业务合作,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3.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猎头服务优势明显
猎头服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因此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相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民营和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盈利目的更强,而猎头这项业务本身能获取的利润较高,因此,民营和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所以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长春市在人力资源服务业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与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瓶颈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的数量与全国部分城市相比还比较少(见表1),特别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规模较小,与长春市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文化创意、大健康产业等其他几个现代服务业相比,人力资源产业建设发展方面目前相对滞后,行业的整体实力较为薄弱,产业规模较小,行业整体规模与战略地位不够匹配。另外,长春市现有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运营良好、创收能力强的人力资源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业务单一,主要集中在劳务派遣、职位招聘等业务上。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很难满足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
表1 全国部分城市人力资源机构情况
长春市虽然已经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列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但相应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政策力度支持不到位,特别是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资金优惠政策和高质量人才引进及培养政策缺乏,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加快服务品牌建设方面的相应措施还不到位。在我国,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监管依据的主要法律并没有明确对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参与方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在很多领域仍然模糊。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经营服务行为没有正规的规范手段;对于黑中介的恶劣行为,及时发现和查处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等缺乏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有效打击手段。此外,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并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准则和规范制约人力资源服务业整体行为的机制亟待健全。
随着形势的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长春市提出了以“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改革并已付诸实践,市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相继走入市场化发展道路。目前,政府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力度不够,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形势需要,管办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无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服务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两个构成部分,公共服务为事业部分,市场经营服务为产业部分。大力促进这两类服务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和政策体系,既是落实服务业发展相关部署的具体要求,也是其他服务行业较为可行的做法。
长春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长春市人力资源产业的战略定位首先应建设长春人力资源产业园。长春市位于东北三省的中间地带,区位辐射带动能力强。同时,长春市的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中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长春市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战略定位上应按照“服务长春、惠及全省、辐射东北”的建设思路,建立满足各层次人员和各类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服务与经营性专业化服务资源共享网络互通、相互支撑的“一园多点”人力资源产业园布局。其做法如下:
一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特别是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并将引进总部设立在长春的企业不少于两家;拥有专业人才队伍,力争引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人才;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在猎头、劳务外包和人才测评方面的专业程度,提升整体市场运作能力,实现城镇就业和人才引进贡献率的提升。
二是规范发展主要从事生产与劳务外包的大型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生产与服务外包岗位;形成多家辐射广的培训教育机构;重点培育人力资源咨询企业,全面服务企业;形成网络化管理运营为品牌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培育高级人才寻访服务机构,寻访高级人才。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使中高端服务产品成为主体,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认真落实和放大扶持政策,吸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把分散的域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合到园内,通过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人力服务机构入驻。
三是以长春市(净月)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面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等创新创业群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5]打造东北三省人力资源机构重要的服务枢纽。在产业园区建设、市场开放、产业支持、财税和金融资金等政策体系支撑等方面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组建东三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强化东三省区域协调及沟通和跨地区交流合作,致力于把东三省打造成市场程度高、产业聚焦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示范集聚区;放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起到示范和带动效应。
1.大力发展职业招聘与高级人才寻访
夯实职业招聘平台,搭建现场招聘服务平台,依托公共服务机构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就业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综合性专场、行业专场、人员专场等招聘会,为各类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建立直接见面、沟通和洽谈的平台,完成企业招聘全流程,提高招聘效率,减少招聘成本。通过加强宣传,提供增值服务,建立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发挥网络招聘的覆盖面广、方便、快捷、时效性强、成本低、针对性强的特点,聚焦企业招聘信息,提升职业招聘效率。推进高级人才寻访的业态,引进国外的专业高级人才寻访机构或人才,培育本土高级人才寻访品牌,促进高级人才合理科学配置。
2.发展劳务派遣与服务外包
基于劳务派遣可以促进就业,调节就业市场供需状况,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鼓励和大力发展劳务派遣服务。建立畅通、便捷的劳务派遣政策服务机制,人社部门设立专门面向开展劳务派遣业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政策法律咨询“绿色通道”,对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法律政策给予快速、便捷的全面支持,对涉及的社会保险、薪酬发放、人事档案管理、劳动争议等政策与业务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进行专项培训,并形成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外包业务方面,创新业务形式。[6]主营人力业务流程外包的企业,可以为其服务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事务,进而可以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流程外包、招聘流程外包、薪酬外包和福利外包等服务。
3.提升培训与人才测评专业化水平,稳步发展咨询与软件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等创新型人才讲授培训课程、提供培训整体方案与技术咨询;拓宽企业培训类别,打造培训细分品牌,提高人力资源服务培训的创新能力,引导经营性培训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7]推进人才测评服务的快速发展。扩大人才测评的社会认知和应用范围,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将人才测评作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和职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依据。同时,可以通过引进跨国外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提升咨询服务的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带领从事软件咨询的机构,参与和支持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建立院校企联合协作关系,协同开发人力资源软件,推进其朝着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4.加强政府对人力资源产业的保障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按照责任分工,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发展的整体合力。强化政府的服务引导,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指导、职业信息咨询、就业培训、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实现促进就业、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职能;[8]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开发、服务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服务品牌培育、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打造国际化品牌;规划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促进发展与限制监管的产品及服务内容,引导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提供政策支撑。研究将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纳入政府购买范围,促进专业化、品牌化服务项目的创新发展。[9]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业园入驻的企业可以接入“智慧城市”端口,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共享。
[1] 王睿.集约发展迎来行业繁荣[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3):25-26.
[2] 杨妮娜.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43-50.
[3] 温斯琪.人力资源服务业:让“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N].长春日报,2016-01-21.
[4] 来有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2,(3):26-30.
[5] 张源珊.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N].长春日报,2015-11-28.
[6] 来有为,马骏.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1,(8):59-63.
[7] 王克良.人力资源服务业起飞[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3):25-27.
[8] 周庆才.试析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83-85.
[9] 国家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中国劳动,2013,(11):4-10.
[责任编辑:于明霞]
TheAnalysis of Human Resource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Take Changchun as an Example
KANG Cui-yu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growing industries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services,ful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is a very important guarantee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intensive growth,promoting employ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ndustries.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Changchun city human resources service indus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also has a certain gap in more developed cities and regions of China.So developing a clear strategic target and identifying the direction,make efforts in the policy system,institutional and infrastructure aspects,to realize fas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 Changchun.
human resource;service industry;Changchun
F272.92
A
2017-04-28
1671-6671(2017)04-0074-07
康翠玉(198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