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丹,耿铭泽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3.康涅狄格大学 文理院经济系,美国康涅狄格州 斯托斯,06269)
中国古钱币之大唐开元通宝
杨晓丹1,2,耿铭泽3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3.康涅狄格大学 文理院经济系,美国康涅狄格州 斯托斯,06269)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朝;开元通宝;形制;钱文;历史地位
隋朝末年,隋炀帝倒行逆施,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以至民不聊生。唐国公李渊趁机起兵,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唐朝,后世称之为唐高祖。唐朝建国伊始,为统一全国,简化军饷筹集步骤,仍沿用隋代的“五铢”和其他杂钱,币制十分混乱。五铢钱钱体上铸有标明钱币重量的文字“五铢”,是纪重钱币。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初武德四年,五铢钱铸行历史已长达七百余年,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致使通货状态极其混乱,再加上隋末战乱,货币大幅贬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因此,当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唐高祖李渊决心改革币制,铸行开元通宝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颁诏废除五铢钱,由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是唐朝近三百年统治中主要的流通货币,它结束了中国古代钱币纪重(以重量为钱币名称,如秦半两、汉五铢)的历史,开创了“通宝钱制”的先河,是我国通宝钱的始祖,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1]贷币的不断发展就出现了其形制问题。形制是指古钱的造型结构、币材及铸造工艺等。开元通宝沿用秦半两、汉五铢的方孔圆钱造型,外圆内方。在样式上,初唐武德开元通宝光背无文、外郭较细,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外郭变宽变粗。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一般的开元通宝每一文重一钱,每十文的重量为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半斤为八两,因此一斤为十六两,六斤四两正好是一百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但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每文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此时铸造的开元通宝多半厚重精美。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小平钱是铜钱最普通的形制,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是铜钱时代最小的货币单位,一枚折十大钱相当于十枚小平钱。[2]见图1。
开元通宝币材多种,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仅供皇家显贵赏赐把玩,并不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是弥足珍贵。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窑藏出土过金开元通宝30枚,银开元通宝421枚,形制和钱文字体都与初唐的开元通宝铜钱非常相似,只是钱径略小,直径为2.4厘米。见图2、图3。
图1 开元通宝大小钱
图2 白铜开元通宝
图3 何家村窑藏金、银开元通宝
图4 初唐武德开元
开元通宝的铸造工艺由于缺乏史料和出土实物论证,一直具有较大争议。钱币专家总结的涉及到开元通宝的铸造方法有失蜡法、硬型范铸法、钱模夹铸法、印范法、锡母翻砂法、母钱翻砂法。失蜡法也称“熔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耐火材料敷成外范、填充泥芯,然后加热烘烤至蜡模全部熔化,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壳内浇灌熔液铸成器物。失蜡法是一种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3]之所以有失蜡法铸造唐初开元通宝的猜测,一是由于初唐开元通宝工艺精湛、制作精良,二是依据“询初进腊样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迹,固钱上有掐文”之说。硬型范铸法是将物料溶化或熔化注入模型中待其冷却或凝固后得到模具形体的物件。文物专家们曾模拟实验证明石范、铜范都是可以直接铸造钱币的。硬型范铸法铸造开元通宝的依据是唐早期开元通宝钱轮郭深峻、整齐精美,穿孔前后口部大小基本相同,符合硬型范铸法铸钱的特点。钱模夹铸法依据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及其附图所示,是长柄铁钳的钳嘴两边刻有钱币的面、背型腔,合拢铁钳的钳嘴后,钳嘴里便形成一个完整的钱币模子,将铁钳伸进熔化的合金液里一夹,取出浸入冷水,钳嘴型腔内的液体便冷却凝固,再张开钳嘴,钱即掉进水中,制钱完成。印范法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过渡阶段铸钱法,处在唐代中晚期,它促进了翻砂法的形成。锡母翻砂法的主要依据是《山堂考索》《宋史·食货志》《天工开物》《续通典》《永乐大典》等关于样钱和锡母的记载,见民国时高善谦《锡母之探讨》一文。母钱翻砂法是指包括锡、铬、铜几种母钱在内的翻砂铸钱法。[4]然而开元通宝到底应用了哪种或哪几种铸钱工艺,其铸法究竟是什么,始终比较难以解决、难有定论。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版别是指同一种钱币由于设计、材质、铸造等环节形成的不同版本。开元通宝从唐武德四年开始铸造,流通时间长,铸造数量大,版别十分繁杂,收藏与统计都是极难的事情。但是可以从铸行年代上进行分期,大致归类。本文我们主要探讨钱文不同而形成的版别。
初唐武德开元通宝是在钱监严密督造而成的优质钱币,铜材纯净,铸造精良。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欧阳询是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后人评其书法庄重、隽秀、挺拔,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平正中见险绝刻厉,尊其为“欧体”。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钱文被钱币专家赞叹为含八分(八分,东汉中期形成的一种书体,即楷隶。其名当起于“字方八分”之说,即字的高度有小篆的八分而成方形)和隶、篆三体,即钱币上的每一个字都兼有三体,深竣清晰,笔划端庄沉稳,方圆兼备,章法极为精美。“开”字间架端正匀称,横竖笔划疏密得当、清晰有力;“宝”字犹为庄重沉稳,笔划兼有圆通之韵味。而“元”“通”二字特点更为明显。“元”字两横之间较为贴近,短横干脆有力,长横左侧微微上挑,有变化的动感;“通”字的“辶”旁处理得十分有特点,前三笔犹如饱满的水滴,呈三个撇点状,而“甬”部上笔开口较大,整个字型与字义十分相通。总体来看,“开元通宝”四个字的书写象型的意味很浓,字型很完美地传达了“开国纪元、宝货流通、稳定繁荣”之意,体现了唐朝建国之初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见图4。此时的开元通宝钱币背面平整光洁无任何标志,即光背。
中唐开元通宝正面钱文由端庄沉稳演变为笔划纤细、疏朗清秀的笔体,钱背有星、月、云、波纹,圈等及其他纹饰。钱背星纹有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有上弯仰月、下弯俯月、穿旁侧月(穿即钱币中间的钱孔)。见图5、图6、图7。月痕形似指甲痕,是出土最多的钱型,由于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传说月痕是文德皇后在钱模上不小心留下的指甲痕(郑虔《会粹》曰:“初进蜡模,文德皇后掏一甲迹,故钱上有掏文”),也有记载说是唐玄宗的杨贵妃留下的指甲印。这些轶事传说使得开元通宝钱别具意味,但更有可能的是为了区别不同的炉别或其它识别、检验方面的原因,很自然就用月亮、星星、祥云等形状做个标志,也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以及祥云缭绕美好愿望的表达。
晚唐开元通宝以会昌开元为代表,特点是各地所铸币均于钱背增添钱局所在地名,背文记有昌(纪年号会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是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铸行于唐武宗会昌年间。会昌开元铸行期间,朝庭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史称“会昌灭佛”。会昌开元因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铸文模糊、质量参差不齐,时隔一年便停铸。见图8。
图5 祥云开元通宝
图6 穿下星开元通宝
图7 星月(仰月)开元通宝
图8 23种会昌开元
中国古代钱币纷繁复杂、年代久远,钱文读法也颇有讲究。钱文基本依汉字书写习惯由右向左读,如“半两”“五铢”等。钱文的读法基本上有以下两种:旋读、顺读。旋读又叫回读,是按照上、右、下、左而读的;顺读又叫直读,顺序是上、下、右、左。唐朝以后顺读、旋读并行,形成一定的结构。开元通宝的读法素有顺读“开元通宝”与旋读“开通元宝”之争,历代而来各有所辩,未能统一。
“开元通宝”读法的依据:开元通宝为唐初武德四年所铸,此“开元”并非年号开元,并不是开元年间由唐玄宗铸行,而开元通宝作为非年号钱,铸期很长的原因在于“开元”二字被统治者视为吉语,开元通宝被视为吉语钱。“开元”一词最迟在东汉初年即已出现,“厥有氏号,绍天阐绎,莫不开元於太昊皇初之首。”(汉·班固《典引》)“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汉·班固《东都赋》)开元具有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而“通宝”据载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统治者大有寄开国伊始万象更新、政通人和、繁荣昌盛于通宝钱之寓意,而长时期的稳定发展,经济与文化均繁荣的景象也确实在其后呈现出来。而《新唐书·食货志》也明确记载:“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洛、并、幽、益、桂等州皆置监。赐秦王、齐王三炉,裴寂一炉,以铸。”由此,顺读“开元通宝”更能体现唐朝包罗万象,恢弘大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时代背景。[5]
“开通元宝”读法的依据:“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唐·王梵志)王梵志是隋唐战乱的经历者,他的诗句肯定了璇读的正确,“开通”万里达,有流传万里之美意,“元宝”出青黄则取意铸新钱于隋唐朝代更迭之际。“皇朝武德中悉除五铢,更铸开通元宝。”(唐·李林甫《唐六典》)“苏辙至京师,上书王介甫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宋·苏辙《龙川略志》)公元713年,唐玄宗将年号改为开元,意求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有学者认为,封建帝王改年号在古代是大事,忌与前代相重,如果采用“开元通宝”的读法,玄宗改年号“开元”就显得潦草不庄重,所以读成“开通元宝”才符合历史。此外,“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宋史·食货志》)“国家开宝中铸钱,文曰‘宋通元宝’。”(欧阳修《归田录》)都证明宋太祖铸钱明确记载是旋读“宋通元宝”,而非顺读“宋元通宝”,足以证明唐人读成“开通元宝”对后世的影响。以上史料被用来佐证“开通元宝”是更为准确的读法,“开元通宝”则是误读。
而北宋王溥所撰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唐会要》中第89卷泉货条是这样记述的:“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其钱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篆、隶三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元通宝钱。”也就是说其原意应为“开元通宝”,但是读成“开通元宝”意思也不差。虽然大量史料显示“开通元宝”的读法有更大的可能性,但“通宝”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后世很多“通宝”钱币效此而来。由此看来,至少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从字面意义上讲,两种读法都有道理,无论是误读还是正读,顺读与璇读都是存在的读法,也都有其合理性;中唐以后顺读是占了上风的。
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开元通宝”钱始终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几种货币的作用与影响根本无法与之相比。[6]唐代以后,“开元通宝”钱仍然得到大量的仿铸和使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闽国、南唐、吴越、南汉等割据政权都铸行使用过开元通宝钱,有铜、铁、铅等材质。北宋初年也曾仿铸和使用开元通宝钱。太平天国及洪门天地会等民间秘密组织也铸行过开元通宝钱。洪遵在其所著《泉志》中写道:“开元钱,唐高祖始铸。其后高宗乾封、肃宗乾元,以至大历、建中、咸通,各因其年以名钱,然行之不久。惟开元钱,唐三百年冶铸相继,故流行至今甚多。详考此钱,郭有大小,肉有轻重,皆岁久适然。凡八分、篆、隶三品而背有甲文者,制作精好,今世尤多。李孝美独图其一,失之略矣!”[7]《泉志》给予开元通宝钱以极高的赞誉,开元通宝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可见一斑。
首先,开元通宝对我国衡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度量衡十进位制的开端,以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由此而来,钱币计重从此不复秦汉之前计重的纷繁复杂,而是变得简便实用。开元通宝的大小和重量选择十分合理,故而后世多沿用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到清末圆形方孔钱行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还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光绪通宝”背“库平一钱”的机制小平钱,此钱与唐代开元通宝重量仍然是一样的,可见开元通宝对后世钱币铸造的深远影响。开元通宝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是改称“通宝”“元宝”,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这证明钱币的价值被充分体现,货币的威力增大并被充分认识。其次,开元通宝四字钱文最初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欧阳询的“欧体”书法不仅名重长安,连朝鲜半岛的高丽国都几次派史臣到唐朝求取。由这样的大书法家来书写大唐开国钱文既是众望所归,也使后世钱文纷纷效仿,中国古代的钱文书法因书法家们的加入而自成体系,熠熠生辉。再次,开元通宝对唐朝时期周边国家的货币制度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时,日本、朝鲜,越南,突骑施汗国甚至今阿富汗境内的萨曼王朝都曾仿铸和使用过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诞生后,在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这个货币文化体系存在延续了一千余年,对东亚乃至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货币制度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8]
[1] 杨晓丹.农耕文化的先秦布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2] 杨淑杰.开元宝文称盛世——浅谈唐朝开元通宝[J].区域金融研究,2016,(10).
[3] 范琪.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J].焦作大学学报,2011,(10).
[4] 龚伟.析唐开元通宝铸造方法[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9).
[5] 董良义.唐代开元通宝钱两题再说[J].江苏钱币,2011,(12).
[6] 叶真铭.浅谈五代闽国铸币[J].福建史志,2015,(6).
[7] [宋]洪遵.泉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8] 王钊.开元通宝的产生及意义[J].西安金融,2003,(7).
[责任编辑:王 帅]
Kai Yuan Tong Bao of Tang Dynasty as ChinaAncient Coins
YANG Xiao-dan1,2;GENG Ming-ze3
(1.Financ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28,China;2.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3.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ollege of LiberalArt and Science(CLAS),Connecticut Storrs,06269,U.S)
Tang Gaozu Li Yuan cast aside"five baht”and other miscellaneous money in order to readjust dight confused currency regulation in Takenori four years(AD 621)and produce and publish Kai Yuan Tong Bao.Kai Yuan Tong Bao is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ins,which ended the coin to weight of copper coins of history,have more abstract,symbol design.Kai Yuan Tong Bao is another major currency reform since the Qin Shihuang unified China currency,with Qin Liang,Han coins were called China's three big monetary histories,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of the coins in the currency history of China,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currency reform.As the first kind of currency,Kai Yuan Tong Bao is not only the main currency of the Tang Dynasty,and it is China’s model of the coin casting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The casting money arts and crafts have important and profound and lasting impact on other countries cast coins.
Tang Dynasty;Kai Yuan Tong Bao;the shape of the system;money;historical status
F822.9;K883
A
2017-06-29
1671-6671(2017)04-0016-06
杨晓丹(1975-),女,吉林农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