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
李 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农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吉林省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借鉴先进省份的先进经验,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流通环节设定标准,加强电商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服务差、组织化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等问题,对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以及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物流体系”等要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重点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计划在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同时提出“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三项重点任务,以及“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开拓创新”等七项政策措施。2016年,国家更是集中下发了多个政策文件(见表1),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强的推进作用。
从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支持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非常重视。一方面,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改善农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最后,还将助力农民创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表1 2016年农村电商政策列表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是基于阿里巴巴平台海量数据计算得出,可以客观反映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其取值范围为0-100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当地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见表2)。
表2 吉林省各县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①数据来源:http://www.aliresearch.com/html/stopic/aedi/index.html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通化松原吉林通化延边吉林辽源延边延边延边四平通化白城长春吉林四平通化长春松原延边长春松原白城四平松原吉林白城白城四平辽源柳河前郭尔罗斯永吉集安汪清蛟河东丰龙井安图图们双辽通化通榆德惠磐石公主岭辉南榆树亁安和龙农安扶余大安梨树长岭舒兰镇赉洮南伊通东辽5.017 4.891 4.787 4.556 4.491 4.313 4.303 4.255 4.241 4.100 3.776 3.746 3.656 3.474 3.468 3.365 3.254 3.027 2.953 2.853 2.832 2.812 2.756 2.471 2.438 2.436 2.355 2.341 2.028 1.704 5.741 4.759 5.460 3.904 4.585 3.914 3.665 4.950 2.915 3.095 3.090 3.153 3.291 3.136 2.682 2.744 2.251 2.443 2.157 1.840 2.415 2.841 1.204 2.028 1.959 1.481 0.009 0.793 0.927 1.238 4.293 5.023 4.114 5.209 4.397 4.712 4.942 3.560 5.568 5.106 4.461 4.339 4.020 3.813 4.254 3.986 4.256 3.611 3.749 3.866 3.248 2.783 4.308 2.913 2.917 3.391 4.702 3.889 3.130 2.169 604 641 675 747 776 847 853 881 884 940 1 064 1 077 1 114 1 197 1 202 1 254 1 290 1 378 1 418 1 455 1 465 1 469 1 489 1 574 1 586 1 587 1 608 1 617 1 681 1 743 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吉林省排名第一的延吉,在全国排名第70位,其余各县域在全国的排名均在200名之后。同时,各县域的电商应用指数又远低于网购指数。
1.农村商业水平低限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水平低
除网络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依托两个配套的服务设施,一是物流,二是金融。物流方面,吉林省的基础路网建设并不完善。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建设均落后较多。同时,我省农村地区村落分布不集中,导致快递配送的成本过高。很多地区由于电子商务交易量低而没有建设配套的公共仓储。这些都制约了吉林省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方面,目前,全国其他省份电子商务交易量大的农村地区,主要是通过引进金融服务公司为村民提供融资贷款等服务。然而,吉林省由于电子商务交易量不足,无法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这必然进一步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
吉林省在农产品的标准化方面没有制定任何标准,对农产品的质量、物流等方面也没有监管。市场中劣品驱逐良品,很多低质的产品流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同时,吉林省的农产品质量高、有特色,但由于农户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包装标识欠考究,使购买者对产品质量存疑。因为没有品牌标识,所以无法区分产品的质量好坏,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的多次购买。
4.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人群的生活及思维模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由于其信息获取量少,所以难以掌握新技术和先进的交易手段。在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均存在困难,表现为专业人才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刚起步,无法满足其要求;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也使相关培训难以落到实处。
1.浙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在阿里巴巴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中,浙江省的县域占据5席,其中义乌更是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名。浙江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鼓励省内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电子商务发展。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在全国快速覆盖农村电商,同时,政府采取组织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完善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传统企业向电商转型等措施,营造省内深厚的电商发展氛围。二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截至2015年,浙江省已在农村建设1万余个电子商务服务点及配套的配送与服务中心,并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管理与服务规范》,指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规范、健康发展。三是产业集聚效果明显。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金华义乌在阿里统计的全国2 000余家县域中排名第一,且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电商应用指数和网购指数三项均名列第一。目前,义乌已成为国家统计局首个国家级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同时,在阿里巴巴发布的“2015中国淘宝村名单”中,浙江省280个“淘宝村”、20个“淘宝镇”入围,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一。
上述分析表明,四大自贸试验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各个自贸试验区应根据自身优势及战略定位,差异化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江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江苏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其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超前布局。江苏在2015年就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的“三通”目标,农村宽带覆盖率接近100%。此外,江苏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形式,建成覆盖100余个县、2万多个行政村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江苏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呈多层次化:有从传统产业衍生而来的,借助线下丰富的资源,平稳拓展线上业务;也有村民自主创业,将原先的生产、销售转化为生产、网络销售。地市的特色农产品也是驱动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借以形成当地有特色的农村电商集群;更多的是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如下:一是要树立全局观。目前,全国的农村均被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覆盖,本地自建的平台被挤占了生存空间。但从吉林省整体发展需求看,不能受限于少数的电商平台,而是需要更多的自主性。二是要培养农户互联网思维,养成互联网销售习惯。在此基础上,才更易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宽带覆盖率、路网建设、物流体系完善、金融服务提供及仓储等基础服务提供。四是要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信息沟通平台,确保农户与购买者间的信息对称。吉林省在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初期,主动收集农户的信息后,应进一步加工购买者关心的信息;收到购买者反馈信息后,清晰解释给农户知悉。在平台成熟后,信息沟通即为辅助服务,其工作重心可逐渐转移到项目拓展,协助农户实现产品的标准化,打造品牌。最终,平台将销售、物流、售后、营销集为一体,为农户实现一站式服务(见图1)。[1]
图1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沟通作用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主体应由吉林省各级政府投资实施,但同时也应大力发展非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补充。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资金支持。面对市场中成熟的大型电商下设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新建平台先期的投资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大部分先期投入,才能使新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顺利获得基础性条件,并在技术、设备、物流、网络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先进性。[2]物流的改善是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在政府的监督下,建立基于农村的仓储、冷藏、配送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政府资金的投入也需做好先期项目评估与后期效果考核,并最终使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阶梯性发展。[3]其次,非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也是整体支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减轻政府的压力。但非政府的投资应置于政府监管之下,避免出现乱投资或变相垄断市场的情况。
2.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
网络宣传优势需要产品的标准化与品牌化作为支撑。我国农业部虽然出台过农产品的相关标准,但在实际生产中较难实施,而各地也存在各自的标准,这就阻碍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发展,也使购买者对产品缺失信心。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过程必然带来产品上的差异。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流通环节设定标准,在标准流程控制下实现最终产品标准化。[4]品牌意识的缺乏一直是吉林省广大农户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肩负着将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职责。电子商务平台协助农户申请商标、建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来达到区别于其他商户的目的。[5]
3.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
农村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平台的建设可以靠大量的投资来实现,但平台的运营必须有专业的人才来支撑。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水平低,很大原因是吉林省的农户对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了解滞后,缺少网购的习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培养出熟知互联网技术、会营销推广的新型农户。因此,除了从农户中选取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互联网知识的青年进行深度的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外,还应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让农户从网络购物的便捷、低价中感受到互联网的能量。[6]吉林省县域政策还应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加盟,推动吉林省整体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后,可以采用定向培养人才方式,选派人员到高校深造。
4.建设符合吉林省农村实际情况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
吉林省虽然农村商业水平低,但农产品供应充足,且地广人稀,这就使得吉林省的农产品质量远胜于其他发达省份。因此,如何建立符合省内农村情况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成为平台建设中的重点。首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应定位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生活质量提升后,人们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绿色有机农产品正在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角。吉林省内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都各自为政,急需整合至一个有公信力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一方面,政府具有较高的信任度,由政府牵头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民会放心地将农产品委托给平台进行销售,保证使平台的货源充足稳定;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对产品的整合,可以建立更规范的产品标准和销售方式,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其次,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建设提升标准化程度。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模型中可包含多个板块:信息发布板块,可实时发布农产品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等;农业知识数据库,可以为农户提供科技指导,协助农户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网上展示,利用多媒体全方面展示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系列标准化流程。最后,建立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保障机制。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后,还需要设置保障机制确保平台顺利发展。首先,应由政府各部门组成保障组,使建设平台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落实到位。其次,应设立全套监督机制,保障平台长期的运营效率。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平台运营保障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最后,应利用好省内各种宣传媒介,展示平台产品的优势,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通过深入研究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首先,对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现状进行了研究。近来年,吉林省对省内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但是,相对国内很多电商发展发达的省份,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电商应用方面的指数更远低于网购的指数。其次,对目前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吉林省农村商业水平低、配套服务差,是限制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电子商务在吉林省更是起步晚、组织化低,农户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发展电子商务。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专业人才匮乏,也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农村举步维艰。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首先,吉林省政府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非政府机构投资的项目也可作为补充。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宣传优势,应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流通环节设定标准,在标准流程控制下可以使最终产品标准化,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而在电商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中,除加强培训、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外,还可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逐渐步入正轨,而更多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模式的运用,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 陈陵.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宣传、助推新农村事业发展[J].商界论坛,2015,(2):248.
[2] 华婷婷.苏北新型农村经济新形式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J].山西农经,2016,(16):62.
[3] 刘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农业经济,2013,(9):48-49.
[4] 杨玉,李建军.黑龙江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2,(5):12-13.
[5] 张胜军,路征,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2011,(10):103-106.
[6] 颜平,吴刚.丽水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6,(6):963-964.
[责任编辑:胡 璇]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mmerce Platform in Jilin Province
LI Nan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
Since 2014,the state has continued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mmerce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policy.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buyers and sellers,improve th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farmers and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farmers.After study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e-commerce in Jilin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poor service,low organization,low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poor brand awarenes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Jilin province is a big agriculture province and the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 Jilin province.Drawing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provinc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et standards 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processing,circulation links,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lectrical professionals,solve the problem on the bas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lag,matching service is poor,systematizations’low,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low and poor brand awareness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construction of br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mmerce platform.
Jilin province;rural e-commerce;platform construction
F724.6
A
2017-05-21
1671-6671(2017)04-0067-07
李楠(198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