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民
[摘 要]作为一种提倡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在形成学生之间的学习合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观察、调研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虚假合作、不合作等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行和落实,在基础教育领域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的。
为了落实合作学习的理念,一般会将全班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划分为以6—8人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在需要合作学习的环节,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设计的学习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通常,学生经过小组内头脑风暴式的共同探讨,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效果会好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会有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事与愿违。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为了深入探讨合作学习的学习机制和运作过程,笔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虽然合作学习的理念被一致接纳,但是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环节还存在问题,具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虚假合作。即放眼看去,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围在一起在讲着什么,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讨论走向两个极端,小组中学习最好的学生垄断发言权,其他学生没有讲话机会;二是讨论无秩序、无规则,学生发言时经常被同学打断,看上去像吵架,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三是跑题,讨论过程中,可能某个学生一句无心的话偏离了主题,结果大家全部顺着这个话题说开去,以至忘记“回归”;四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借合作探究之机讲与讨论的话题无关的闲话。
另一类是不合作。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合作学习环节,全组学生各忙各的,并不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二是组内个别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有时两眼发呆,无所事事,或者神游天外,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无非有两个方面。
1.学生缺乏合作学习能力的训练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方式,教学中较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较少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时,突然开始使用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茫然。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民权初步的序中所说:“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於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於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没有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步骤,没有合作学习的初步经验的条件下,忽然提出要合作学习,学生当然也会手足无措,不知所从。
2.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存在问题
一般说来,能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是学生“熟知”又“不知”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需要讨论的問题应该介于学生的知与不知之间。所谓“熟知”,是指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大家都略知一二,都能说出一点儿自己的认识来;所谓“不知”是指虽然大家对问题略知一二,但是认识不全面,或者不能把自己的认识讲明白,需要别人帮助。对于“熟知”的问题,大家才敢于参与讨论;对于“不知”的问题,大家才有合作探究的愿望。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太难,大家对问题都说不出或者说不明白自己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有效讨论,于是就会出现合作学习死气沉沉的情况,如果教师非要让学生讨论,那么大家就会围在一起假装讨论。如一位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的第七课设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按照教材和国家政策,考虑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坚持和完善现有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学生需要有关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储备,才能展开有效讨论。但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这些知识,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探究,那学生就只能根据平时的道听途说,或者凭借对概念字面上的理解东拉西扯地拼凑了。
另一种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太简单,每个学生都能顺利解答。这样的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愿望。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为了实现黄金梦,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欧一些航海家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多条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请指出这些航海家都是谁、是哪国人、受哪国支持、开辟航路的时间和他们的主要成就。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事实性知识的问题,学生应该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问题问的仅仅是一些事实性的知识,任何一个学生,只要通过简单地阅读和检索教材,就能够准确地找到答案,根本无需多个学生在一起合作探究。如果非要把这样的问题当做探究性问题,就是小题大做,可以想见,任务没有挑战性会使学生缺少合作探究的热情,小组讨论可能会跑题或者出现同伴间闲聊天的状况。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效果
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因中,教师所提出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质量是主要原因,问题质量提高了,才会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和合作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合作学习的质量就会逐渐提高。
1.培训与检查相结合,提高供讨论的问题的质量
为了提高讨论问题的质量,既要重视培训,也要重视检查。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认识到:供讨论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环节的顺利开展,接着影响到后续教学环节的高效进行,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技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高质量的问题。
有效解决合作探究问题质量的问题,还需坚持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学校可成立各学科负责人为责任人的导学案检查小组,以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学科组负责人在检查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对整个学案设计做全面检查,又要对其中供讨论的问题做重点检查,以保证问题符合教学要求。明确检查小组人员的权威性,没有他们的签字的导学案不能下发给学生使用。
另外,要保证为学生提供的合作探究问题的质量不断提高,必须不断总结导学案编制,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之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所提高。
2.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进行
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的效果不佳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合作学习无规则;二是合作学习有规则,但规则不够明确;三是学生还未熟练掌握并使用合作学习的规则,因此还不能自觉约束探究过程中的言行。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先制定或者进一步明确规则,使合作学习进程有章可循。而制定或者明确合作学习规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如果供讨论的问题有两个以上,那就要明确,先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再讨论另一个问题,不能一个问题还没有讨论清楚就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二是必须充分强调学习小组组长的地位和作用,要赋予组长明确的组织合作学习的权力,以提高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三是必须坚持机会均等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四是必须坚持发言完整原则,一个学生发言时,在约定时间内不得被无故打断;五是必須坚持限时限次原则,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坚持上述原则,既能够有效避免一言堂,也能避免无序争吵;既能避免跑题现象,也能避免不参与讨论或者讲闲话现象。
教师要提供培训,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培训,使小组长初步了解自己有什么职责,如何履行职责;使组员学会如何按照规则讨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当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并掌握规则,最终能够熟练使用,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合作学习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教师对其原理、规则及程序、方法都还不熟悉。要想能够熟练应用,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它,逐渐掌握规则,进而理解它的原理,自然能够解决虚假合作和不合作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培训教师以提高问题设计的水平,是学生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培训学生规则,让他们通过反复实践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将使合作学习更有序高效地开展。但合理地运用规则进行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毕竟是一件新事物,它既需要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改变固有的不适应合作学习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技术层面的进一步熟悉,所以要达到理想的合作学习状态还需要教师和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