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康
摘 要:简述科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细胞器的探究欲望;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和表演汇报分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以及使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培养学生关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器与细胞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
关键词:细胞器;分工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細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考查的重点内容,为前面学的蛋白质的合成,后面学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的增殖及能量的供应和利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器,认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分工合作,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是各种细胞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科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细胞器的探究欲望;识别细胞器的结构;能够比较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应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表演汇报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使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和模仿能力;使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再认识,从而更加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参与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的表演汇报,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关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器与细胞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的彩色橡皮泥;学生准备好表演汇报。
1.简述科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在细胞学说创立100年之后对细胞内部的组分进行了探索,当时还受到许多人的冷嘲热讽,说是把好好的细胞弄碎是毫无意义的,但克劳德坚信,要深入了解细胞的秘密,就必须将细胞内的组分分离出来,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发现一种酶存在于细胞内的某个“容器”中,当“容器”破裂后,里面的酶就释放出来。不久其他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方法,证明了德迪夫的发现。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科学家研究细胞器的过程和方法,强调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和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研究中的
作用。
2.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细胞器的结构认识更清楚,从而更加理解细胞器的功能。
3.表演汇报:分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学生依次上台表演。第1个学生上台表演线粒体,手中拿着自己用紫色橡皮泥制作的线粒体,做一个搞笑的动作,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2个学生上台表演叶绿体,手中拿着自己用绿色橡皮泥制作的叶绿体,做一个搞笑的动作,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依次类推,由8个学生完成8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表演。(以下用细胞器名称代替表演者,即核糖体代替表演核糖体的学生。)接着核糖体靠近内质网,表演附着核糖体;核糖体做一个搞笑的动作,从衣服里拿出两条多肽链,传递给内质网;内质网笑眯眯地说:“来,我给你一个传家宝”,于是把两条多肽链连接上了“-S-S-”,完成了蛋白质粗加工的表演;内质网有点羞涩的把粗加工的蛋白质传递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自以为是,哈哈大笑地说:“内质网啊,内质网,你的传家宝也要我来把把脉”,于是把粗加工的蛋白质东整西整地“加工”了一番,像变魔术似的,高尔基体虽然自信,但还是不时向线粒体要求能量供应,即完成了蛋白质精加工的表演。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4.使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
分组进行,每组抽一人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由同组的其他成员猜是什么细胞器,每组分四次完成任意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结构的表演,最后看哪组准确率最高获胜。
设计意图:使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锻炼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和模仿能力;通过分组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运用了科学家的故事开头,直截了当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用橡皮泥制作细胞器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表演汇报分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使用肢体语言表示细胞器的结构,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和模仿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对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与掌握。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关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器与细胞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