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伟伟
摘 要:“图形的变换”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四种,其中轴对称、平移、旋转同属于全等变换,利用这个特性可以探索基本图形的性质,其同样在初中数学解题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变化”的思维。
关键词: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四边形;实际问题
波利亚说过:“对一个数学问题,改变它的形式,换一种叙述方式,变换它的结构,直到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几何变换是几何也是整个数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变换又可以看作运动,让图形动起来是指在认识这些图形时,在头脑中让图形动起来。例如,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刚体,通过围绕中心(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认识、理解、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充分利用变换认识、理解几何图形,是培养几何直观的好办法。
一、平移变换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如要寻找几个角之间的关系,可添加平行线使要证的角转换为同位角、内错角或构建全等三角形。
例1:如图1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P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
说明。
分析:本题点P在平行线内部或外部,添加平行线使要证的角转换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得到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过点P作PE∥AB,
∵PE∥AB,CD∥AB,
∴PE∥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EP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理可得∠A=∠APE
∴∠APC=∠APE+∠CPE=∠A+∠C
例2:如图2,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且OA=OB,∠1=∠2=45°,试探索AC与BD的关系。
分析:本题为“8”字模型,解决这种问题常用的方法为添加平行线BE∥AC,构造全等三角形即△ACO≌△BEO,证得AC=BE,∠ACO=∠BEO,再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从而得到∠1=∠DEB=∠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BE=BD,故AC=BD。而要确定AC与BD的位置关系,由图可猜想AC⊥BD,故先延长AC、DB交于点F,由∠1和∠DCF为对顶角知∠DCF=45°,在△DCF中,由三角形内角和知∠DFC=90°,故AC⊥BD。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此方法的实际问题也很多,如: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相同的速度由A向B爬行和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连接DE交AC于点F,则爬行过程中DF与EF始终相等吗?为什么?
二、旋转变换
在旋转这部分中,需要掌握两个图形,很多中考题、中考模拟题都是从这两个图形演变过来的。
类型1:如图3,共顶点的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形成旋转全等。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则△ABD≌△ACE。
例3:如图4,∠BAC=90°,AB=AC,点D、E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CE=2,求DE的长。
分析:把△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CG,可使AB与AC重合。通过证明△AEG≌△AED得到DE=EG,结合CG=BD,利用勾股定理BD2+EC2=DE2,易得DE=■。
类型2:变换背景:正方形ABCD,旋转△AEB。
例4:如图5,当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结EF,则EF=BE+FD,试说明理由。
分析: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可使AB与AD重合,通过证明∠ADF+∠ADG=180°说明点C、D、G三点共
线,通过证明△AEF≌△AGF,得到EF=FG=FD+DG=DF+BE。
【类比引申1】
如图6,E、F分别运动到边CB、CD的延长线上且∠EAF=45°,连接EF,猜想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类比引申2】
在圖5中,若条件改为“在四边形ABCD中,∠BAD≠90°,
AB=AD,∠B+∠D=180°”,则∠EAF与∠BAD存在 关系时,仍有EF=BE+FD,请证明。
【生活应用】
在图5中将条件改为“在某公园的同一水平面上,四条通道围成四边形ABCD.已知AB=AD=80米,∠B=60°,∠ADC=120°,∠BAD=150°,道路BC、CD上分别有景点E、F,DF=40■-40,现要在E、F之间修一条笔直道路,则道路EF的长为多少?
总之,在探索几何解题的思路时,可以通过“平移变换”添加平行线,转换角或构建全等三角形,而对于图形具有等边的命题通常可以考虑用旋转变换的思想来解决。它能使分散的已知条件集中起来,化难为易,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熟练掌握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思想有助于增强解题能力,开拓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