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有效融合

2017-08-23 12:31张银超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效品德与社会误区

张银超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利用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而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误区;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普及和课程改革的脚步声,已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

一、信息技术展现的优势

(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代信息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学看平面图》时,我播放了居民小区、超市、医院、宾馆等各种平面图,唤起大家的注意。紧接着又播放了老师家里房屋的平面图,并配合图片对房屋布局做了介绍。接着老师出示一张学生较熟悉地方的平面图(学校综合楼),让学生猜猜这幅图表示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都有些什么?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的。以此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教材内容,丰富学习素材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形成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在感知、表象、意志、情感等诸方面有与其自身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心理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将形象(形、光、色)传输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了少年儿童儿理发展规律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形成规律,为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可能。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一瞬间。但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时,我结合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就其新闻报导、图片、视频资料等材料,制作成课件,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很快就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更能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我播放几个同学之间闹矛盾录像,并请学生现场表演教科书第28页的事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和同学进行游戏或做其他事情时,有没有发生类似的冲突,如果有的话,请当事人双方说说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具体形象地将客观现实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自己在事实中归纳和发现真理。这些是在教学中仅凭老师讲述是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时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老师在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的现象。

(二)重视课件制作,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课件的制作,将备课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制作课件上,将上课的过程演变为播放课件的过程,忽视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需要来,本着有利于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理念,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才能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效果。

三、走出存在的误区,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实效

(一)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切合实际,在课件制作上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

信息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二)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上课前准备好的。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需要预设,但不能预设地太死太严,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生成的新情况作出应变处理。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三)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要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不能将师生关系演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媒体发挥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解说和示范中展示出来的教学基本功等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是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领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的优势,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论》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甫全主编

[2]《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2011年版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猜你喜欢
实效品德与社会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