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技巧,以便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进展,而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显著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初中数学 教学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将数学教学内容引入到问题中,并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了自身解決问题的能力,开发自身的逻辑思维潜能。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有针对性的导入问题
问题导入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时,数学教师要重视问题导入的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以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为主,同时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避免提出一些太过抽象化,逻辑性较强的问题。比如,数学教师在设计“图形平移”的教学问题时,还要根据基础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图形平移的概念及图形平移所需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主动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2.做好课堂提问的各项工作
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入法,还要先做好课堂提问的各项工作,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开放式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到“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播放有关的教学内容图像,让学生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初中数学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还要先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行主动思考和学习。一方面是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探究教学问题保持更大的热情,从而深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比如在“基本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有关平面图形的图片,不仅能够将平面图形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加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对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问题导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身也就是发现问题、展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过程,本文则结合实例分析“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以初中数学知识分式方程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方程,之后让学生预习课本。
1.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预习,预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1)在学生预习之前首先列出预习提纲,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及思路初步有所认识;(2)在预习过程中列出重点内容及自己的疑问;(3)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做好相应的笔记;(4)基于学生预习结果实施初步练习等。
2.展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写下任何一个分式方程式,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分式方程分母为0,那么这一方程是否成立?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也就能够基于之前学过的知识得出答案:如果分母是0,那么这一分式方程则不成立。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就可以归纳总结分式方程规律,并告诉学生分式方程的重点是分母不等于0。如果分母为0时,则会导致分式方程无解,分式方程不成立。
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展示,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还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困难。而问题导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设计出具有概括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思考,以此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改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柴影.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1-272.
[2] 张兵. 浅析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的应用[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 (12):65-65.
[3] 徐泽周.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216-216.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