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键
【摘 要】阅读不仅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也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如何培养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次需要培养学生如何去阅读,默读法、快速阅读法、群文阅读法,通过有效的阅读,从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当然能力不是一两天就可以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去下功夫,有句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真正的源头。
【关键词】阅读;默读;速读;群文阅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同样在学生的阅读中也存在着有效性。
首先要培养阅读的习惯很多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样是很不好的。有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是读书有效性,从而对读书没有了什么吸引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有效的阅读方法,能快速的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便于很好的理解,更能为学生节约时间,从教学中来看,快速阅读法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进而为其他的作业分配出更多的时间。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呢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天花半个小时时间看看课外书,对课外书做到一个简单大致的了解。做事没有热度的人,很大的原因是缺乏一种良好的习惯。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一种好的习惯,就是一种永恒的动力,就是一种自我支持。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坚持几个月的时间,慢慢养成了阅读习惯。②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习惯,就要用行动去支持孩子的学习,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比如坚持一个月给予一盒彩色笔,通过反复的强化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也就是,要让孩子在初始产生学习兴趣的时后不断地给他们输送学习是一种乐趣的想法,并尽量帮助孩子克服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直到良好习惯的养成。
其次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我们说“会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段学生初步养成了指着生字读的习惯慢慢的又养成了默读的习惯,逐渐过渡到快速阅读。中年级的快速读训练,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很短的时间能及时准确的把握阅读中的生字和简单含义。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速读习惯:①养成按句读的习惯。即一气呵成读完一个句子,这样一是便于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这句话的一个整体观念。②在速读的过程中要对不明白的地方迅速留有痕迹。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然后做好笔记或者是批注。③养成边速读边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速读边作记号的习惯,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④养成边速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速读中,要通过简单的字、词、句加上自己的联想以形成简单而快速的记忆。⑤养成边速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如:速读文章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自己的头脑中能够相应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再次对学生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第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阅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或者是较难的阅读文章均可采用浏览法,简单的把握主要内容,抓住其中文章的考点或有价值的东西。二是对作者姓名的阅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阅读材料的分析,如鲁迅的祥林嫂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先看作者姓名,从作者鲁迅中我们可以探求出一些知识,如鲁迅的写作特点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点破,这样我们对这篇课文最少有了一个简单的判断。然后选取对自己有用信息去细读品味,这样使指向性非常明确,也方便解決一个问题,或解觉某方面的知识。三是时代的阅读。如鲁迅先生的祥林嫂一文中,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时代。通过时代的阅读分析我们可以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感情基调的把握。第二、学生在阅读时,要有计划的进行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句子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具有很深的哲理,我们可以提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三、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在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要让学生养成记的习惯,记录既是一种记忆的方式也是一种加深领悟的过程。一是随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最后对学生的阅读还要有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第一、对于小学中高段的老师来说所选的内容更需要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二、对于较难的阅读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篇课文的感悟,达到一类课文的感悟,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师说》,都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在群文阅读的材料选取中仍要有所注意,比如小说类的选择既可以选国内和国外的进行对比,也可以选古今的进行对比。如古诗类的,可以选择不同诗人相同的主题进行类比,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风格的诗人进行对比。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最终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