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燕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微课助力课堂教学的方式应运而生,它以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小学生,尤其是视频、动画等流媒体的播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是当今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教师要从生本需求、教学难点、操作活动、课后提升等方面入手选择微课制作内容,做到微课不“微”。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内容选择;讲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075-03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们在制作微课时容易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均融入微课制作中,或者将自己教学中较为得意的教学设计直接作为微课的内容。然而这些在传统课堂上深受专家、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后,投递至微课评比或者拿到课堂上教学却不能得到微课评审专家或者听课学生的认可。笔者认为教师在微课制作时不可将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照搬到微课制作中,而要基于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教学要素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微型优质学习资源,以有效解决当今微课资源的内容构成随意、实用性低效等现象。下面,笔者结合“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届微课比赛”70件小学数学一等奖微课作品以及自己在微课制作中的一点收获,谈谈对小学数学微课内容选择的看法。
一、贴近生本需求,讲究位微不卑
微课作为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媒介,通常运用于学生课前自学、课中知识点学习、课后练习拓展、课后辅导等。然而,不管面对何种用途的微课创作,教师均要仔细斟酌学生喜欢观看什么样的微课,什么样的微课对学生有帮助。如:山东济南市米老师的获奖作品“找次品”微课就从以下七个小环节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找次品的策略:
①学前准备:了解天平的功能;在纸上画一个简易天平图;准备铅笔、橡皮。
②名词解释:次品——质量比标准产品差的产品、生活中通俗用语“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
③课中设疑:“2个零件,找轻次品至少称( )次?”入手引申到“900个零件,找轻次品至少称( )次?”并提示“请小朋友暂停视频,利用手中的天平写一写、想一想第一次要怎样称?”
④理清思路:米老师演示、评价了学生最有可能运用的两种称法:(1,1,898)、(450,450),第一种称法,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第一次称完后要在898个零件中找次品,而第二种称法在第一次称完后,只要在450件产品中找次品,从而得出结论:努力缩小次品范围。
⑤创新思路:米老师再以“3个零件,找轻次品至少称( )次?”为例引出“三只眼的天平”并提示学生暂停视频,动手修改刚才的方案,再演示“尽量均分三份”的方法得到答案“至少需要7次”。
⑥方法總结: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三只眼天平(尽量均分三份)——努力缩小范围。
⑦课后实战:24个零件中有1个是次品(轻次品),最少称( )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如果发明一种3个托盘的天平,利用它在16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次品,最少称几次?
米老师立足学生的学情,预估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在微课中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学生身边,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次品”这一名词,在学生找不到最优方法时提供相应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并在学生自以为能够解题时又提出“三只眼天平”,开拓学生视野,创新思维。
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微课的价值,在内容的选择上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视角创作微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适时、恰当地提供相应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紧扣教学难点,讲究课微不小
微课虽小,但“微中见著,小中见大”。好的微课内容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启发和感悟,使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掌握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或者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等。因此,微课内容的选择特别强调其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微课设计时可从以下三方面突破难点:
①比较——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图形放在格子图中观察、比较,通过数格子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②转化——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视屏播放一画二剪三移四拼的操作过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③沟通——理清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微课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再如,河南郑州市耿老师设计的探索性微课“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紧扣培养学生自觉的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①推一推:推动车轮——学生制作出不同形状(圆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模型,在推动的过程中对比观察,发现圆形车轮平稳、省力的特点。
②描一描:描绘轨迹——在第一组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凝练和提升。从描出三种图形的运动轨迹中发现圆形车轮的特点,从而再次验证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
③比一比:对比轨迹——借助于动画,动态演示出三种车轮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轨迹,使学生的观察视角从直观立体到抽象平面,更清晰明了地发现圆形的基本特征,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融会贯通。
就这样,学生在形象、具体、真实的微课中感悟“比较、转化、模拟”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并实现了技能的模仿、迁移、提升,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endprint
三、细化操作要领,讲究步微不慢
课堂教学时间短暂而宝贵,而教学内容多而杂,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向学生讲解到每一个知识点是不可能的。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经常存在内容呈现方式单调、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操作体验等问题。已有经验表明,将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模块,可在一定程度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如:“大月、小月拳头记忆法” 微课,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记忆,视频清晰地展示拳头记忆法“握紧左手成拳头状,手背方向对着,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关节部位有‘凹下去的和‘凸起来的,顺着食指凸起的关节开始数从1月份开始数,一个来回正好数到7月,然后再从食指凸起关节开始数,从8月份开始,直到数到12月。凸起的为大月凹下去的为小月”,有效地解决课堂上教师直接用手演示产生的不同方位学生存在的视觉偏差而产生无效教学。再如:“画平行线”微课先利用电脑动画介绍画平行线的方法,再总结出“一合、二靠、三移、四画”的画图要领,可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既能掌握操作方法又熟记要领,比起老师在黑板上直接演示来得清晰且效果好。其实像这样用文字描述、语言表述很难说清楚的几何操作教学内容特别适合制作成微课,用视频(动画)加慢放,将操作过程分解,其效果不言而喻。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未能掌握操作要领,还可自己播放视频跟着重复练习,效果自然会更好。若能将小学阶段的操作示范课的内容都录制成配套的微课,系统化指导学生作图要领和方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辅助课后提升,讲究效微不薄
目前从各学科的课时安排来看,语文数学课明显减少,其他科目的课时相对增加,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有增无减。课时少了,要求更高了,课堂又只有40分钟,老师该怎么办?制作课后拓展性微课适时地弥补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践拓展活动或者拓展性习题解题思路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如:湖南娄底市刘老师的获奖微课“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当周长一定时,面积会有什么变化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内容设计的微课,通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带领学生们数形结合的方式寻找规律。再如:安徽马鞍山市魏老师的获奖微课“探索图形”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的思想。此类课后拓展性微课的推广能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一节课40分钟教师用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内容教授不同层次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而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效果问题。微课的出現,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而“待优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控制微课的播放速度,这样对“待优生”的转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辅助媒介,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课,我们一线教师要抓住数学课程本质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使微课更好地助力小学数学教学。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