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娥
【摘 要】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所以,情感是形成人的活动动机的重要动力,是影响人们学习,工作效率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我多年体育教学的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 体验 兴趣点 激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41-02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是至关重要的。
1、恰当的语言与合理的场地布置感染学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利用教材形成以主教材为主体,各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由单一运动形式变成全面多样的运动会,让每个小朋友以小动物身份来进行练习比赛,使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轻松榆快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如:由主教材30米和游戏绕物赛跑可设想成“小鹿赛跑”;由素质练习角力可设想成“小山羊角力”由兔跳设想成“小兔蹦蹦跳跳比赛”等。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他们得到了教育,又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2、精心设计教与玩的结合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教学应从学生情趣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即能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投掷项目比较枯燥,教师可适当选用一些投准、投远项目分组比赛,根据学生所用器械几具体情况,按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如方格、圆形靶等,并标出每个区域的得分,累计各组的得分,计算胜负。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另外,也可以给练习赋予一定的情节,如“攻垒”、“炸碉堡”以活跃课堂轻粉,提高教学效果。
3、沟通思想,促进情感交流
教师的情感通过一定场合和一定形式流露出来,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上低年级体育课时,教师主动参与到练习中和学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比如在学鸭走时,教师不防与学生一起叫几声鸭叫,一起扭动屁股。在游戏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加油!”此时,切忌去阻止他们,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进入角色,用表情或掌声来加入他们啦啦队行列,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满足。
二、運用点拨提示,启导情感。
好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粘性”会启导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儿歌”、“顺口溜”等,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三步一呼一吸”用以提示学生在中长跑练习中要注意呼吸的节奏运用:“两臂棗摇得好、两腿棗抬得高、两眼棗看前方、身体棗不摇晃”来教学齐步走,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这些口诀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巧用各种手段,实施情感教学
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必须使课堂中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他们快乐的潜力,准备一些使他们快乐学习的条件。如果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课中经常注入一些新东西,变换一些新形式,并加入一些音乐、美术等其他元素,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小学体育教学最好多准备一些游戏或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既符合小学教学规律,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需求;既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了身体锻炼,又达到了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
四、导用激励,感受成功的情感
学生在求知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并取得进步时,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会更加热爱这个体育项目。有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或许这种体验将维持很久甚至终身。因此,要想使小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由于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必须要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决不能一概而论。
五、使用音乐,丰富学生情感。
通过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学生付出了较大的体力,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二个韵律舞蹈,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劳,恢复心率,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下次练习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愿学乐学的气氛。
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教学的内部机制上稍作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情感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涓涓入海流”的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
[2]《中国体育教师网》
[3]《中国学校体育》
[4]《体育与健康》
[5]《体育教学》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