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初探

2017-08-18 07:50李海凤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高校

李海凤

摘要 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倡导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本文Ak"对分课堂”视角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尝试构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期推动高校思政课育人质量发展进步。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高校 思政课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39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既让高校人才培养数量有了大规模的突破增长,也造成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下滑趋势的出现。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到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和凸显出来。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自由快捷地获取大量的资料信息,不再是依赖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对象。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难以对教师的课程讲授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学习,忙于玩弄手机、电脑的“低头族”增多,“平时学习过程消极应对,只要考试及格就行”的功利化学习心理滋长蔓延。久而久之,大学生听课效率下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1“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及优势

1.1提出过程

在高校课堂教育教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授课效果不够理想的现实背景下,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春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f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即强调隔堂讨论。

1.2优势分析

一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对分课堂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动将课堂时间让出来,交给学生利用掌控。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教师讲授占一半,另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同时,将学生讨论和教师讲授的时间错开,为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并进行个性化吸收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充分保留吸收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充分发挥教师讲授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得理论知识精髓,如基本框架、重点难点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主动进行探究思考。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2构建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强、思想性强、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更需要大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觉践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一味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师满课堂讲授教材知识内容,大学生被动参与接受,既较大程度地压抑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进取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要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自覺践行、终身受益的优秀学科,关键不在教师怎么去教,而是怎么样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去学。2016年12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更是强调指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教师环节,要打好高校思政课质量与水平的攻坚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和大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如前所述,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涵盖了教师讲授(P)、学生自学内化(A)、课堂讨论(D)三个基本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整堂课进行机械性讲授的身心负担,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觉探究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点。进一步增加并保障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整个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有限教授者”。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对基本原理、概念进行分析讲解,为大学生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和框架,并通过适当提问引导大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次,当好“评委”,对大学生学习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最后,在大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扮演“组织引导者”角色,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巩固自主探究获得的学习成果,在不断深入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全面理解掌握学习的章节内容。

从学生角度上看,首先,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整体的认知者”。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帮助下,明确学习主题、把握重点难点、自主发现问题、制定课后学习任务。其次,在内化过程中,大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用一周的课后时间,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积极查找文献资料,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命题、原理、概念等进行分析探索,找出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在讨论过程中,大学生是“知识的碰撞者”。大家将各自的问题和见解一起提出来,进行充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碰撞,不断学习。通过主题讨论、沟通,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是改善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甚理想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体现思政课内化素质,外化行动,落实思政课实践性、应用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思政理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3对分课堂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3.1提前进行组织计划,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首先,从组织工作来看,思政课教师必须将教学班级学生分成若干教学小组,并对学生人员数量、层次搭配等方面做好提前规划,力求保证组织形式在人数结构趋于合理稳定,保证开展讨论时,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协作、积极配合、广泛交流。通过建立组织,为大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教学主题及设定目标开展系列讨论打好基础,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从计划工作上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就如何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工作制定相关详细计划。从整体上就思政课程对分教学思路、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安排,既包括整个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实施计划,也包括某次课的课堂教学实施计划。整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实施计划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规划安排,具体每次思政课的教学计划都要从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等方面加以设计。形式上和传统备课相差不大,内容上必须做到明确哪些内容是教师讲授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讨论的、讨论主题是什么、怎么进行讲授、怎样开展讨论等。

3.2注重师生沟通协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内化

高校思政课开展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能够为整个对分课堂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更好地帮助师生在教学模式、目的等方面形成共识。包括师生之间的沟通、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等。

首先,加强思政课授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是整个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主要方面包括:思政课授课教师告知大学生某次课的教学计划、目的,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流程和学习目标;密切关注并及时掌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状态:及时调查掌握每次课达到的实际教学效果等等。

其次,做好思政课授课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加强双方的沟通协调,更好地获得教学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教学管理组的跟进帮助下,及时处理化解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等。

最后,思政课教师之间通过加强相互沟通协调,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体会,能够不断提升对分课堂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之间在课内课外就课程内容、讨论主题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能够开拓大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口,还能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

3.3精心设计授课流程,为实现教学核心目标提供保障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政课教师必须从单位课程时间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出发,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

其一,讲授阶段。思政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重点阐述总体框架,及每一章节的重难点。以框架性内容和重点难点内容为支撑,尽可能更广泛地去覆盖其他相关知识点。同时,适当讲解相关案例,帮助大学生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

其二,内化吸收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要求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自主完成课程作业。根据教师课堂讲授的主要知识内容,查找对应的课程资料,在不和同学沟通交流、不向教师求助的情况下,结合自己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知识建構。

其三,讨论阶段。包括小组讨论、分组课堂发言、全班交流、自由提问、教师点睛总结等几个环节。首先,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分享课程学习的感受和想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次,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自愿设组长,在自己座位上面向全班,代表小组进行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再次,思政课教师根据课堂发言交流情况,进行自由提问,解决讨论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最后,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点睛和总结,每位大学生对自己建构生成的作品进行补充和修改,完成思政课单元课程的学习和建构任务。

3.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程考核评论方面上,思政课教师应该摈弃“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方式,将传统考核与新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完成“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综合素质、重实践体验”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平时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笔记情况、在QQ群或微信平台中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答疑与交流中的思想发展情况等,对大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再根据考核评价的不同情况,采用免试、笔试、面试或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大学生进行考核。比如,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注重考查学生平时实践中的表现;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鼓励大学生撰写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确定面试资格;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与现实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则考查学生平时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等。

对于平时表现优异、课堂认真学习,以及在道德品质方面获得表彰或其他突出成绩的,予以免试;对于平时努力学习,课堂发言表现积极,对于课堂学习和实践体验有一定的表率作用的,采用面试形式。如果面试不合格,则让他们继续参加笔试;其他同学则一律参加期末笔试。

总而言之,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开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既关心了教师及其“教”,也关注了学生及其“学”,实现了教学相长量变定律。毋庸讳言,任何事物没有量的积累,很难有“形似质变”或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人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的学习都同样适用这一规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到了平时大学生积累知识上面,让大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量的积累。而认识的质变,则放到课堂内,由教师或有所得的学生进行点拨。实现了认知、认同、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教材体系一教学体系一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转化,真正提升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