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丽
【摘 要】生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学好生物学科的知识,生物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生物学科当中涉及到实验的知识非常多,这也就自然而然的决定了生物学科的特质,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本文根据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生物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关键词】探究;生物教学;渗透;生物素养
在高中生物学科当中,生物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素养,其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除了有扎实的生物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外,学生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的心情。学生有了这样的科学素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在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渗透。
一、生物素养的定义
生物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当中应当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就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物素养培养以后,一定能够使自身生物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以及生物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都会升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一定的生物素养,那么他对生物学科的知识必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当中,除了对于学科知识的喜爱之外,也应当包括其对于自然的兴趣。有了这样的一种生物素养,我们就拥有了探索自然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之下,我们一定可以去运用科学的方法對自然进行有效的探究,说不定就可以探究出一些有利于人类的成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物素养渗透的过程当中,还可以适当的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探究精神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渗透给学生,这样不仅对学生的生物素养更有好处,还可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将生物素养有效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的策略
(一)对生物学科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有效的培养。在把生物素养渗透到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于生物这一学科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有效的培养。在传统的生物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生物学科不够重视,也没有过多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不要谈什么生物素养了。教师一定要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方法把生物学科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良好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以往的教学都是像语文课文的讲解一般,将孟德尔的故事讲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让学生去进行有趣的探索,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其生物素养也会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讲解,使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就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的讲解,让学生们的基础变得更加扎实。例如教材当中的有丝分裂、光合作用、遗传定律、呼吸作用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高考的考点,也是生物这一学科当中的重点内容,所以说教师要将课本当中的内容作为基础,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此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教材当中的内容并联系实际为学生进行一个深刻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更加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进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立足于教材,让学生具备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接下来再遇到有关于光合作用知识的问题时就都能够做到迎刃而解了。
(三)适当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涉及到实验内容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生物的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有些知识要想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就必须通过生物实验,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直观的。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将身边的生物实验设备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样学生的生物素养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涉及到一个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如果光靠老师的讲解一定会稍显苍白,但是如果进行实验效果会非常直观。所以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素养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学生如果能够具备这样的素养,那么不仅有利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说,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将生物素养的有关内容更多的渗透给广大的学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具有更好的生物素养,生物教学的质量才能够有效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新星.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生物素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11:182
[2]戴萍.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技术世界,2016.06:87
[3]马艳霞.谈人文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