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怡萌
[摘要]S175传奇曲是李斯特创作晚期的宗教钢琴作品,乐曲运用圣咏旋律形式作为主题旋律,运用大量浪漫时期高难度钢琴技法,使用丰富的音乐语汇,生动形象的呈现出诗意的标题。本文从音乐分析学角度出发,以李斯特个人宗教思想与特定时期的创作特点为背景,以相关史实为依据,通过对音乐语汇诠释标题方式的具体分析,探究乐曲写作手法诠释宗教主题的方式,管窥李斯特宗教钢琴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传奇曲;音乐语汇;音乐形象;主题旋律;织体;圣咏;天主教
75载的岁月,见证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衰,李斯特用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诠释了标题音乐的魅力。作为天主教的信徒,宗教题材音乐的创作贯穿了李斯特的大半生,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人生终点的四十多年问,宗教题材的作品编号达到六十余个,涉及声乐、钢琴、管弦乐等不同音乐类型。他的宗教色彩钢琴作品将抒情与炫技完美结合,用丰富的音乐语汇对标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一、李斯特标题音乐与传奇曲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标签,在发展中趋向于成熟。从贝多芬对自己晚期的一些作品加上标题到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再到李斯特的一系列标题音乐。这一音乐形式从最初概括乐曲中心内容的一个词语发展到“固定乐思”,李斯特最终将其发展为诗意与形象并置的形式。与神父拉梅内以及诗人拉马丁的交往,使李斯特对文学以及宗教思想作出新的思考,这直接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思维,也成为其高文学性标题和持续宗教音乐写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品S175传奇曲是李斯特宗教钢琴作品的代表,1863年创作于罗马,共两首作品,标题分别为第一首的《阿西西的圣方济向鸟儿布道》以及第二首的《保罗的圣方济在水面行走》。这是李斯特晚年,为获得天主教神父职位,而为圣方济创作的一套作品。作者将每一首乐曲都命名了一个形象且富于诗意的标题,第二首乐曲的标题尤为突出了音乐的画面感。传奇曲常指富有浪漫色彩的史诗性叙事曲,李斯特完美地运用了这一体材,使用丰富的音乐语汇,运用叙事性形象描绘的同时,兼具诗意联想的画面感,将圣方济的传奇故事栩栩如生的演绎出来,令标题兼顾浪漫性与叙事性。听众在聆听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圣方济手持火炬,漂浮在风涌海面之上的形象,他坚毅的眼神透射着对信仰的虔诚。
二、音乐语汇对标题的诠释
浏览这首乐曲的乐谱,密集短促的音型、强弱变化的鲜明对比、交响化的写作手法,带有明显李斯特作品的烙印。再仔细品读作品之后,李斯特宗教题材钢琴音乐的魅力便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一)旋律写作的宗教音乐化特点。①引子的呈示:乐曲伊始,5个小节的引子拉开了全曲序幕,变化重复的两个小分句奠定下乐曲旋律的整体基调,营造出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行板速度下的四分音符坚定而深沉,两个分句问三拍的休止富于乐句张力,带着重音记号的附点四分音符饱含感情地将音乐推向呈示部。②旋律的贯穿:第5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正式进入主题,由一连串和弦将乐句连接起来,每个和弦的最高音即呈示部的旋律,在节奏形态上与引子一脉相承,依旧保持着庄严神圣的气氛。主题段落多是三和弦,旋律音以级进为主,伴随着连线以及乐句的强弱变化,听觉上和谐而坚韧,极具歌唱性。在形态上与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旋律基本一致,这一音乐语汇渲染了乐曲的宗教色彩,成为音乐形象精确描绘的绝佳载体。6至23小节是旋律第一次完整呈示,漂浮于连续的震音之上,旋律内部饱含歌唱性的起伏,音乐整体情绪逐渐推进。接下来的24至29小节是主题旋律乐句的分裂,音区上相较之前高了一个八度,音乐情绪持续推进。进入42小节,主题旋律第二次出现,sempre marcato出现在段首,意为“着重的、突出的”,加之谱面上保持音、重音记号的增加,整个段落都比第一次主题旋律乐段更加热烈。主题旋律在随后的音乐进行中反复出现,除去72至101小节的动力展开部分,随处可见其的身影,有的部分则是其原型的分裂变化。然而,主题旋律每一次的出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巧妙的穿越于不同声部之间,却始终清晰而富于歌唱性,保持着不同风格织体下音乐情绪上的庄严神圣。乐曲155小节处,主题旋律再现于左手声部,谱面上的“marcato”意为“着重的,突出的”。经历了大风大浪,即将到达胜利彼岸,圣方济对神的信仰伴随着激动与感慨,音乐情绪变得空前庄重。一个6小节持续的渐强,伴随着壮观的画面,李斯特最终将音乐推向辉煌的顶点,在“fff”中结束。
(二)织体写作的背景画面感。织体部分的写作是全曲的亮点。在这首作品里,李斯特非常注重相同旋律下运用不同织体达到切换画面的效果,通过震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手段将圣方济渡海的外部环境具象化地呈现出来。音乐欣赏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夹杂着风浪的海面之险以及神力护佑下圣方济的海面行走之奇。主题旋律呈示乐段,织体上采用连续的震音,描绘出圣方济行驶之初,海面相对平静的场景。这样的织体持续了26小节,过程中情感逐渐热烈,表现了圣方济从海边向海中心移动时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海风的变化之中,海浪逐渐变大。32小节起,织体从震音变化为三十二分音符音阶上下行跑动的形式,之间半音阶与全音音阶交替出现,表现出一阵阵海风掀起海浪的画面。至52小节,织体再次发生变化,变为以琶音形式为主的跑动,其间夹杂出现了半音阶形式的动力推进乐句。显然,此时的海面已不甘于靠近海岸区域的平静,之前的暗流涌动开始在发展中爆发。56、57小节、62-71小节的部分,主题旋律在低声部变化出现,与之对应的是上声部琶音化的织体。这一部分的音乐令人印象深刻,琶音营造出的巨大海浪仿佛夹杂着死亡的恐惧,庄严稳健的旋律体现出圣方济内心坚定的信仰,令他乐观淡然,坚毅前行。然而,风浪并没有妥协,乐曲72小节迎来了全曲情绪上的制高点,李斯特丝毫不吝啬音符的使用,大量高难度技巧叠置,密集的音符与充满力度的和弦,在广阔的音域中将音响推向极致。
(三)音乐语汇对故事情节的勾勒。①震音:震音集中出现于乐曲的前29小节,形式上密集连绵,音量整体保持在较弱状态,内部的强弱变化都是持续渐进的。这样的音乐语汇营造出微风轻拂的海面场景,密集的震音为相对平静中激越着的小浪花,低音的厚重与震音的混响共鸣共同勾勒出海面的广阔以及内部潜藏着的能量。②音阶:音阶出现在乐曲里的形式林林总总,从32小节起持续变化出现。32至37小节是半音阶上下行的形式,海面已不再平静如先前,微风卷着小股的风浪时起时落。36至41小节,左手持续的三十二分音符成为唯一的声部,在低音区横跨四个八度的不规则音阶跑动营造出风浪相互拍打的壮观场景。③琶音:52至71小节起,琶音成为织体的主要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半音阶交织出现的正反向琶音,持续小节较长,如54小节。这样的琶音与夹杂在一起的半音阶共同勾勒出持续增强的海风卷起层层风浪的画面。第二类是六音一组的正反向琶音,首音为旋律音,呈現一个个小的句子。可见,随着海风的变化,海浪呈规律激荡,随着音区的不断提高,伴有风起云涌之势。④密集和弦:72小节起,有分量的远距离和弦密集出现,在听觉上气势恢宏。变化音的出现,打破了之前和声的和谐,出现了离调、转调的现象,为此时的海面增添了狰狞、恐怖的气氛。79小节起,接连四句双音上行保持“ff”的音量,加之句尾的大跳,仿佛深海潜藏能量开始爆发,惊涛骇浪扑面而来。然而这并不算完,接下来的音乐语汇运用了大幅度的弱起渐强,十六分音符托卡塔式双手交叉弹奏真正展现出中心海面的凶残,这一音乐语汇充满戏剧性的张力,直至103小节,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左手织体依然保持着三连音和弦的密集弹奏,这样音乐语汇的运用是李斯特创作的高明之处,令凶残恶劣的外部环境与圣方济内心对神坚韧的信仰并置,整个音乐画面丰满形象,宛如呈现在听众面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宗教作品大都是诗意与宗教音乐形象的结合,运用浪漫时期的钢琴技法服务于音乐创作。在传奇曲中,区别于早期圣咏的复调声部,织体是用丰富的音乐语汇以及复杂的钢琴技巧构成的,华丽而诗意,也是作曲家个人写作特点的集中体现,将音乐形象的画面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