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鹏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学生学习英语,却很难用英语却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导致文化“失语”。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试着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学习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交流,因此,学习任何语言的都不应该脱离本土文化。当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学生不仅需要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还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自我反省。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日益发达的信息网络都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因此,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人才,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还肩负着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的重任,同时,还应该能够通过交流手段将其传播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因此,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汉语,更应该认真学习汉文化,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自觉去保护本土文化。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不仅汉语水平不足,其对汉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令人堪忧。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许多处世哲学及学派观点,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外国语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英美文化,同时也应该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心中形成对比,了解两者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对比中更加理性地去对待两种文化,进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学习中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居多,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未免显得过于枯燥。而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场景能够迁移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的再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跨文化的交流沟通,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进而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也应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中,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如此重任就需要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别人介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虽然是培养和教授学生学习外国语,但也不应该放松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母语和掌握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当前大学生群体热衷于过洋节,除了商家的过分炒作外,也是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的表现。很多学生可以对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情人节的来龙去脉滔滔不绝的讲明白,却说不清七夕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来源。中国文化以其古老神秘的迷人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她着迷,当外国人兴致勃勃地向中国学生探讨传统文化时,中国学生浅薄的传统文化知识自然是不够用。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介绍本民族文化,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英语的学习是为了将其作为手段去学习外国文化和传播本土文化,然而应试教育却忽略这一工具作用,只是一味地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大部分都是对英美文化的详细介绍,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少一席之地,学生了解的少,自然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而教材的这种设置,也让英语教师忽视了自身传授传统文化的责任,认为教英语就是教英语,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两回事,缺乏传统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自然也就很少会涉及相关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亟待改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英语专业非常重视,很多院校英语都是必修课程,而语文因为是本土文化却变成了选修课程,课程管理不严,考试走形式走过场,而英语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少得可怜,语文课程又不受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障碍重重。在这种课程设置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形成重英语轻语文的错误心理。与此同时,课程之间交流不够顺畅,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很难让学生形成全局观,而英语和语文这两个学科各自在课程内容上都较多却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两个学科很难进行相互的渗透,学生在学习时也会界线分明,很少主动将传统文化与英语联系在一起。再者,英语教学中缺乏实践性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数的提高,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老师不停的“灌”,学生被动的“接”,虽然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但实际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三)教师传播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教师是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压力的影响下,仍然采用過去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只注重学生英语知识、语法方面的成绩的提高,很少主动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英语学习相联系,而有些教师虽然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但却在英语表达方面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准确地去表达中文意思,而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缺乏文化意识和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又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很多学生仍然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本不在乎用英语去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教材的选编。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它的选择和编写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成败与否。当前大部分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有介绍中国文化的部分,但大部分还是对英美文化的介绍,中国文化部分少之又少。这种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索然,因为没有本土文化的融入,很难有代人感,学习起来较枯燥。另一方面学生讲英语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手段时,很难用英语去准确的介绍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就会出现“失语”现象。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失语”现象,适应当前国际化交流的大趋势,在英语教材选编时除了要包含真实的英美文化的真实选材外,还应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如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中医、武术、唐诗宋词的介绍等,再如可以增加一些经典诗歌等的翻译版本,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在教材设置上还要考虑素材的难易程度及全面性,不仅要阅读方面要增加,还应该增加听力和口语表达方面的设置。同时,还要保证课程内容编排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网络上强大的信息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学习不必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变得更加自由,学生可以将自己碎片式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时,网络上有些英语学习网站信息更新迅速,都是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有很多专门针对中国文化的介绍的文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也能学会用英语去讨论热点问题。这些网络课堂的优点,都弥补了教材更新慢,趣味性差的缺点,两者互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适应社会竞争。因此,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英美文化的同时,将学生熟悉的习惯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性,在对比中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进程安排還可以设置一些实践内容,如让学生自己试着设计一节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题,如对诗歌、地域特色、传统节日等的介绍,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并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转变教师观念。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注重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英语教学者也认为英语课就是教授学生学好英语就够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重视,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责任。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更需要文化来丰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师要转变过去的错误观念,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表达本土文化,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不盲目崇外,也不盲目自大,树立宽容地多元文化价值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克服“失语症”,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全球化背景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爱好者学习和交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更多方法和途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英语为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中真正成为重要的交流手段,促进英语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