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洁
【摘 要】面对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家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不同国家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培养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口译行业,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极大,同样的,其对英语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也极高。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同的是,相比较书面知识的传授,口译更加重视实践与运用。基于此,面对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和我国口译教学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可行策略。
【关键词】翻译教学改革;口译教学;改革策略
口译人才是置业市场急需的人才,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各类国际会议都需要口译人员的参加。作为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目前,英汉口译是口译专业最核心的专业,其教学改革受到极高的重视。
一、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扩大化,语言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和工具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增强,对外合作不断增长,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语言是重要载体,而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并且作为世界上欧美众多发达国家的通用语言,可以说是我国对外展开贸易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正在谋求文化大国地位,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是通过英语这门广泛使用的语言,才能是世界各地众多人民了解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打造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文化梦。
二、口译现状及可行性改革策略
1.理论阐述
什么是口译?口译(又称传译)是一种翻译活动,顾名思义,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口译基本可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交传是指译员在讲话人用原语讲完一部分或全部讲完以后再翻译,而同传是指在讲者仍在说话时,译员"同时"进行翻译。
口译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国家重视口译人才的培養,对口译教学进行的改革?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口译面对的现状、问题
1.口译实践价值的缺失
如上对口译进行的理论阐释中所言,口译是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如果说传统英语教学是书本型教学或者知识型教学的话,那么口译教学可以称为是一种实践性教学。
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口译教学基本与传统英语教学无异,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过程,成了所谓的“哑巴口译”,学生自然无法从教学过程中得到口译实践能力的提升,荒废实践却徒劳无获。
2.口译教育资源不足
口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薄弱,具体表现为教师队伍人数少,鉴于口译本身是一门对英语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能够进入学习和掌握就已经实属不易,要付出很多努力,而要成为口译专业的教师是对教师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自身能力达标,还要教会学生知识上、技能上的技巧,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实践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此之高的要求,也就造就了高门槛,导致了口译专业教师人数少的现状。第二点就是,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技术落后。
3.可行性策略
(1)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口译基本技能才能教好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是基本措施。其次要适应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寻求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新突破,比如将模拟口译会场带到课堂中,引入情景式教学方法,使得口译教学过程不是单纯枯燥的听译。再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虽然说口译专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素养要求很高,但是在起步阶段,学生能力有限,各种方面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英语口译工作的优秀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身对口译专业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将这门专业掌握好,运用好。教师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树立学生学好英语口译的信心。
(3)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加强技术上设备上的支持
结语
口译人才是置业市场急需的人才,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各类国际会议都需要口译人员的参加。英语口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技能训练,当前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口译教学改革显然具有启示意义。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办学观念,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寻求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新突破,提高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英语口译工作的优秀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8):4-13
[2] 彭清.与本土文化相对接的国际视野型英语人才培养——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1):137
[3]张基温,叶继元等.学信息检索[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