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素养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7-08-15 00:49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媒介政治素养

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政治教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新媒介素养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政治教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多元性、知识碎片化、价值观道德观的碰撞等一系列现实情况,使得如何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准确把握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积极探寻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新媒介素养,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新媒体;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皆需要一定的媒介素养,诸如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进行获取、辨别、解读、批判性地传播等。自上世纪末以来,新媒体(Newmedia)依托互联网网络、数字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微信、美团网、大众点评、滴滴打车、去哪儿网、携程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和渗透随处可见,更是深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因此,积极探寻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中的“literac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写作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其《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对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立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1]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定义: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并已成为社会公众接触的主要媒介之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的时代因素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和迅捷性特征迎合了大学生张扬个性、喜好新奇特等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无形中成为促成新媒体环境形成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谈到新媒体的影响时,指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传播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已成为现代公民生存发展的重要伙伴[3]14”。新媒体技术建构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常常被多种媒体包围,遭遇无限膨胀的海量信息;享受着视觉听觉的快乐盛宴的同时,也面对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困惑、迷茫及无所适从。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大学生深度依赖新媒体,是新媒体最热衷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概括地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含义指的是除了拥有传统媒体的听、说、读、写等媒体素养与能力之外,大学生群体还需要拥有接触和理解新媒体的能力、掌握其特性并参与使用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信息评估、辨别、解读、价值判断等的能力、对新媒体的创造和传播能力以及利用新媒体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又把为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称为新媒介素养教育。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状况分析

结合北京、上海等地有关机构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内容,笔者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0份,问卷有效率为98.6%。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信息辨别能力欠缺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是“时间的窃贼”(thiefof time),而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让这个温情而聪明的窃贼盗走大量弥足珍贵的时间。大学生是最早接触新媒体的群体之一,其接触新媒体的频率和使用时间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6月,全国6.68亿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的比例最高,达到24.6%。大学生更容易沉溺于新媒体技术塑造的虚拟世界,出现厌倦显示、自我封闭、疏离社会、精神孤独等状况。在笔者的校园里,大学生群体往往是“一人一手机,手机不离手,”“低头族”“手机控”的身影随处可见。

能否准确辨别媒介传播的内容,能否理性认识并正确使用媒介,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准。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媒体报道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吗?”,只有31.29%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而44.6%的大学生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媒体现实和客观现实混淆不清;关于“媒介信任程度”,75%的大学生“基本信任”,14%的大学生“完全信任”,3%的大学生“完全不信任”,另外8%的大学生态度不明确。

(二)信息获取能力较好

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熟悉各类搜索引擎,习惯于网上搜索、阅读,其信息获取能力较出色,但面对鱼龙混杂的媒体产品,却缺少辨别力。问卷分析发现“媒介信息判断理解能力”上,只17.03%的人能“经常发现”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广告,23.66%的人“从未发现”,高达是59.04%人是“偶尔发现”。此外,问卷调查发现有28.34%学生为了消磨时间而接触媒介。

(三)信息道德意识淡薄

媒介道德教育既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共享性、开放性特点,使得信息“无国界”,信息结构碎片化、内容芜杂纷繁、价值体系“无核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笔者发现,在媒体道德规范的认知及个人自律能力方面,大学生群体认知存在偏差,其个人自律能力有待提高。如“你如何看待访问色情网站的行为”,近39%的学生认为“不道德”,15%的学生认为“这也是一种需要”,46%则觉得“无所谓”;在“有无滥用媒体信息”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曾为作业、考试等有过这类经历,45.3%的学生表示曾随意从网络、期刊等处抄袭他人,但未注明出处,71.2%的学生则有过“大量复制网上的信息进行粘贴、拼凑或修改”。

三、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新媒体素养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价值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更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理论武装、信仰引导、价值观塑造等育人功能,是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是其中心环节,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而大学生作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相应地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多元性、知识碎片化、价值观道德观的碰撞等一系列现实情况,使得如何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价值,努力探寻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责任,需要学校职能部门、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等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多种方法和途径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一)将新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程,制定教学目标和体系,开设相关课程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媒介素养教育早已纳入了学校教育体系,英国的中学课程中设有独立的媒介研究选修课,并有相应的公共考试;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1989年就已将传媒素养列为必修课,着力培养青少年解读、理解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美国在各州的语文科目中加入了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则起步较晚,高校媒介素养课程更是才刚刚起步。国内有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学校基本处于学习探索中,所开设的课程名称不同,所属学科、课程类型亦是多种多样,如《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概论》《当代媒介素养》等,而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并无此类课程。因此,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道德塑造、价值引导的高校应当尽早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程体系,将新媒体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教育、伦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内容体现于课程或教材中,切实担负起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责任,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及要求。

(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打造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

媒介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如今,新媒体已然成为了高校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都在接触使用新媒体。高校不但可以通过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媒介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可以充分整合、合理利用一切媒介资源,形成良好的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氛围。许多高校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媒体宣传阵地,一些高校的微信公众号等已在校园中甚至社会上形成品牌,影响甚广。我院宣传部、团委、工会等部门皆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使用效果很好。此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既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亦能达到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之效果。如可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座和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参与和运作校园新媒体,笔者学校的“十数载,坚持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月;五色花,打造和谐健康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曾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深受学生喜爱。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引领作用,积极融入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新常态,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作用,职能部门及相关工作者应树立“新媒体育人”理念,积极跨越新媒体的“技术鸿沟”,把握其积极因素,利用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功能。笔者的亲身经历显示,愿意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和老师就情感、学习、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多,新媒体平台上师生沟通的频率和效率皆高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1]大卫·帕金瀚.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意义[J].现代传播, 2003(1):116-118.

[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68-80.

[5]史雅娟.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性分析——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9-162.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AN Qiao-yun
(Political Teaching Department,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new media have been deep into the life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The diversity of information broughtby new media,fragmented knowledge,the collision of values andmoral values and a series of practical situationsmak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new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 new problem urgent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An accurate grasp of themeaning of the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full awareness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and active pursuit of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new media literacy, improvement ofmedia literac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individualized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media literacy;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media

G641

A

1009-4318(2017)01-0081-03

樊巧云(1983-),女,安徽桐城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政治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2016-12-2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4FYHYB14);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LKT77)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素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