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阅读价值的理性思考

2017-08-15 00:49黄之晓吴波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文化

黄之晓,吴波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 无锡 214153;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于高校阅读价值的理性思考

黄之晓1,吴波2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 无锡 214153;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阅读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进行高校阅读价值研究对高校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阅读是高校整合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形式和基础手段,而高校阅读要承担起提升文化实力和推进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应构建由引导到自觉的阅读价值选择基础,探寻由认知到认同的阅读价值体系,才能实现由文化行为到人生态度的根本阅读价值转变,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

高校;阅读价值;理性思考

在人类文明演进和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书籍是贮存信息、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形式,换言之,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1]169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养成地和集聚地,阅读作为人类发展各阶段、社会发展各领域获取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基本手段,对大学生这一在知识架构、意识形态、情感思维等方面均处于发展变化期,并逐步趋于稳固的群体而言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以书籍为依托,以阅读为途径的基本模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阅读”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阅读地高度重视。在高校文化视域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价值,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是高校整合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形式和基础手段

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认知方式,是读者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的视觉感知获取知识信息、提取意义和审美体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行为。[2]29著名学者周国平在《阅读与人生》中将阅读分为三类,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第二种以消遣为目的,第三种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周国平认为第三种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值得提倡的阅读。借用2016年的一句网络流行语“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以将阅读分为励志、教育、资讯等解决现实难题的“苟且类”阅读和丰富情怀、提升精神的“远方类”阅读,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与诗意的远方相比,他们显然更多地选择了生活的苟且。站在现实的角度,苟且和远方的界线并没有划分地那么明晰,泛舟在茫茫学海中的学子们往往觉得在苟且中甚是苦楚,以为生活的远方才是诗,而当他们追寻延久,抵达当初的远方,才会发现曾经的远方已然成为了眼前的苟且。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正在于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规划大学学习生活,让阅读成为学生在“苟且”中活出“诗意”,迈向“远方”的有益助推。

(一)构建由引导到自觉的阅读价值选择基础

阅读目的是阅读的根本出发点,其目的是满足主体的某种客观需求。不可否认,阅读价值有正面负面之分,阅读效能有高低优劣之别。古今中外,人类阅读史上,既有“开卷有益”成为学识广博的智者,也有“鹦鹉学舌”成为墨守成规的书呆,既有深知“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将“破万卷”之“诗书”转化为智慧和良知的社会正能量和正面价值的传播者和受益者,也有未能抵制不良文化侵蚀而忽视乃至否定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盲从者和受害者。阅读活动是以阅读主体的价值选择作为生成起点,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生成途径,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和生命价值的最终目的。价值选择的主体即阅读活动的执行主体,符合阅读主体需求的文化客体才能够纳入其选择范围,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各类客观条件、现象和本质进行理性思维分析和价值衡量后,做出有倾向性的抉择。

当前,现实社会大环境的物质文明水平日益发达,可接受信息量与日俱增,思想意识的多元取向在主旋律中加入了纷乱的声音。曾经寓居于象牙塔中的高校学子如今已不可能与社会分隔,他们面临丰富多样的阅读介质,肤浅应激的信息处理方式,宽泛延展的阅读信息,导致感性阅读多于理性阅读,浅阅读多于深阅读,实用功利化阅读多于道德精神性阅读等阅读现状。高校教育具有由引导向自觉转化的规律。价值自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枢纽,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主体的自觉实践,培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从而提升价值追求,实现价值自觉,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必须认识到,价值自觉不等同于自由无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正在于引导高校学生建立起自觉的正确的价值选择基础。首先,从价值选择的视角,引导学生将阅读选择方向与社会价值体系相结合,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有选择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满足其内在发展的条件需求;其次,有效减轻阅读选择中的价值冲突,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功利性、自主性都是导致学生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无法避免,要理性地正视它们,调试冲突,形成驱使学生的正面学习动机,如,通过功利性阅读正面激励学生各类学科知识的增长,通过阅读媒介、内容、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拓宽学生阅读选择的界限,通过阅读自主性激发学生阅读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后,教育者引导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构建价值自觉的阅读选择基础,这是阅读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价值追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遵循阅读引导向阅读自觉转化规律变化,逐步形成自觉选择、自觉分析、自觉提炼、自觉实践等能力。

(二)探寻由认知到认同的阅读价值体系

阅读活动最初步、最基础的作用是获取信息。在传统历史过程中,人类对于想要留存下来的事件、思想、感触等都会记录下来,这种积极的文化现象为后辈留下了“财富”。这类信息累积量大,存储相对安全,提取更为便捷,阅读成为获得知识的首要途径。

高校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园地,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学科分类知识讲授,博闻强识,提升智慧;在课外以林林总总的读物满足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治气修身。学习就是以阅读为主要途径,直接享受前人的实践和认知成果,掌握已凝聚积淀的科学文化知识。阅读过程首先在于认知,学生通过视觉将字、词、图形等信息摄入,结合自身的文化知识、职业特长、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元素,综合分析后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读物中的内容通过阅读分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同一读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因其自身条件不同而产生主观差异,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物由作者创作而成,它包含的不止是客观知识,还有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阅读不仅是对知识的被动摄取、对文本意义的单向接受,更是读者与作者以作品为媒介的对话与灵魂交流。在这场对话中,作者以其写作语言与读者的阅读语言相互沟通。伽达默尔用他的一生研究对话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论著都是在与听众和读者的对话中展开,他诠释了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的统一性,强调了著者与读者视域融合的重要性。伽达默尔的结论奠定了读者在阅读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结论对于高校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学生带有时代性、鲜活性、互动性和怀疑性等特质,这些特质会同步渗透到他们的阅读过程中,如将文言生涩的语言切换成生动跳脱的描绘,为经典传统赋予现代精神,对封建守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质疑等。大学生参与到作者构建的情境实践之中,带着主观特有的价值体系期盼文本意义的展示,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延续和更迭。大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不在于回到作者所处的情境中去体味纯粹的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以当下的时代理念、价值取向为依据来理解从而参与其中,最终架构创建乃至拓展其延续性,达到从认知到认同的价值体系升华。

高校阅读在此过程中还扮演着营造文化氛围,积淀精神追求,培养群体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向心力的角色。高校阅读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是高校群体文化系统的风向标,是高校学生和文化价值的交集所在。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4]”。高校群体文化认同既是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根本基础。只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在面对大学生活、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和冲突时才能达成谅解和共识,形成社会发展需求的凝聚力。

二、阅读实现由文化行为到人生价值的升华与转变

阅读价值的产生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互动的过程,阅读价值的实现必须由阅读行为的全过程来完成。不少高校学生拥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阅读追求,有的通过拟定阅读计划来规划学习生活,但却无法落实到阅读行为上,这样阅读价值就只是空谈,无法实现。阅读价值的实现首先在于其过程性。在学生与读物的主客体互动过程中,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高校有正确引导的义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检索相关知识或信息满足即时需要,让阅读价值直接体现,同时,读物中其他部分则会不经意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库之中,在今后触发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释放出来。直接的现实性阅读固然重要,间接的长效性阅读更为宝贵,阅读价值的后效性和潜在性提醒高校阅读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先生的“工具论”把语文定性为基础工具,阅读的工具性价值亦源自于此。现代学者胡适称阅读要“用书”,即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获得收益,并提升智识、提高能力。当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日益增长,持续性阅读是获取新思想、发掘新技艺的必经门径。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阅读就是高校学生“准备”知识、修养、品行的有效手段,“蓄势”才能“待发”,当“机遇”到来,才能顺势而为,开拓创新;最后,阅读既有其现实功用,也有超现实价值。随着高校学生阅读数量的增长、阅读范围的拓展、阅读体验的深化,他们的阅读会具有一定倾向性,且相对稳定。这就是阅读价值的内化性,对学生提升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典是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抵御了不同时代变迁,经过时间、地域的考验,其价值典范超越了形色各异的价值鸿沟,为社会所公认。朱熹有云:“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经典承载的圣贤精神,包容着前人对宇宙万物的无限思考,是后人立身处世的文化资源。高校学生通过精读经典,养成有依据地思索问题的习惯,避免意识形态过度介入的冲动型读取信息的行为;通过感悟经典,追寻人生方向,收获人生智慧,探索人生价值,孕育当下学习生存的睿智。

阅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价值观的更迭与创新占据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阅读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文化行为,更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人生态度,阅读不仅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还可以提高公民素质、纯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5]

三、阅读价值是高校乃至社会文化体系构筑的理性支撑

(一)参与阅读的个体都是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

书籍是文化的固态载体,个体是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书籍中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思潮进化变迁,个体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源泉。我国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而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阅读水平。作为社会主要阅读群体之一的高校学生群体,在他们生命中最为集中的、相对自主的学习阶段来阅读经典,经典作品蕴含着作品产生年代的历史印迹,保留至今的存活依据和存在价值,前人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意向情感和生命体悟融入其中,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解读独有的“文化密码”,这种体验式的阅读将为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在思辨思想参照系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一家文本、学一门知识的局限性,客观对待任何带有时代标签的、相对主观专制的意识形态,建立起多元取向价值观,在尽可能丰富的阅读范畴中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自由性和异质性。让学生明确定位,在阅读中思考,转“识”为“智”,认识到自己有义务,且有能力“在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上加上一点点东西”,以个人知识的扩展和丰富实现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达到社会知识的深化和延展。

(二)高校阅读承担着提升文化实力和推进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

对阅读所获取知识的凝练升华和现代转化是高校提高学生社会觉悟、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拥有恒久价值的文化经典,因其相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等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在教育方面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解决艰深晦涩、寓意深远的学识与喜闻乐见、轻松互动的品读方式之间的矛盾,高校阅读责无旁贷。在打造大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道路上,高校阅读首先要树立师生共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阅读经典和履行实践,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充分发掘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和渗透力。教师要在能够对经典读本的内涵准确把握并正确阐释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体验阅读过程。课堂讲授的多为经典选段,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切忌断章取义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学生曲解和误读。例如:《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常被人误理解为天地和圣人以歧视和压迫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而这句话的原意却恰恰相反,应解释为: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表述的正是最纯朴的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读挖掘其精神内涵,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导向性的讲授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传播方式等形式的变革,更应源自于文化本体的革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资源、技术等优势,将文化经典与数字化时代高科技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相结合,用新传媒语言、数字化媒介诠释传统作品,使其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实现经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华丽转身;最后,阅读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精神活动,传统文献中包含的和谐理念、仁爱理念、平等理念等都会使学生产生亲和感,并达成共识,所谓“多一个人读书,社会就多一份宁静,多一份和谐[6]”。学生通过阅读克服自身经历的局限性,使有限的经验得以拓展,从而具备更广博的视野来看待自身所处境遇,取得应对各类问题的能力。阅读促成学生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再造,使得作品中成熟的人生经验和美好的人生智慧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且心怀正义感与责任感的个体。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繁荣的基础,青年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知识、文化素养,自觉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能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1]季羡林.难得糊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卓连营.基层图书馆参考服务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3]王伦光.论价值自觉与人的发展[J].理论探讨.2004 (5):32-35.

[4]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7.

[5]朱永新.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09-06-07(004).

[6]梁丹婷,王甜.大朗有个朗读会[J].易读,2013(3):100-103.

Rational Thinking on Reading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Zhi-xiao1,WU Bo2
(1.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uxi 214153, China;2.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Read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on reading values has an important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btaining the best reading effectand realizing the value of life.Therefore,read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and the basic means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selection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If rea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trength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the reading value basis from the guide to consciousnesswill be constructed and the reading value system will be explore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reading from cultural behavior to the life attitude,to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to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real dynamic carrier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ading values;rational thinking

G252.1

A

1009-4318(2017)01-0042-04

黄之晓(1982-),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文化学和高校新闻宣传方面的研究。

2017-01-0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D88005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价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