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来临,知识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增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因此,对学习充满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比死记知识点更为重要。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万校一书”和“万人一面”的传统教育形式,是不能满足目前教学需求。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经验,谈谈如何进行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都觉得这是一门比较枯燥的科目,在学习这门科目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可是也有一些学生为这门学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收效甚微。其实,历史是一门比较有趣且容易提高成绩的学科,只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自己足够的努力,历史成绩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一、帮助学生发现历史魅力,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爱上这门学科,历史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爱上历史。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相关内容的关联,鼓励学生对综合知识内容自主学习。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新课改后,素质教育被强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生忙着考试,学校忙着升学率。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一些工作都围绕“考试”二字展开。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身上的重任,及时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抛开教学任务、升学率,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摒弃所谓的“答题模式”,为学生细细讲述历史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美丽。
三、因材施教,保留学生个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班级又存在自己的整体特征,一本教学方案应付几届几个班级的教学明显不能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但几千年前,孔夫子就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据此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案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总会有少部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就该重视和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因材施教不仅帮助学生学得更好,也保留了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初中时期,这时的历史是浅尝苦涩、细嚼甘甜的特殊学科,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顺着“长”找到最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做题方法。历史学习轻松后自然会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妥善引导,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增加兴趣。
四、加强学法指导,激发自主学习
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主体还是老师,老师黑板上写,学生笔记本上记。我们的学生普遍不会自学,缺乏自学的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几千年的文明文化,仅靠教师教授的点滴是不足以让他们适应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前,安排学生自行了解背景时局和人物关系;课上,多让学生讲讲他们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和看法;课后,鼓励他们去了解相关内容。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当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他们便可以无需老师的带领,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
在知识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初步教导者——初中历史教师,任重道远。历史是一门比较有难度的课程,但是教师要有决心,相信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绝对不是难事。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的兴趣和必胜的信心,让他们对自己能够提高成绩充满自信,对历史产生兴趣。教师要潜心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上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参考文献:
陈小饮.素质教育内涵之我见[J].現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