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学作品中的“声音”

2017-08-14 13:29任名扬
新课程·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声音哈姆雷特叙述者

任名扬

文中的“声音”是一个叙事学的概念,研究的是谁说的问题,即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叙述者是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他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编年史和自传体这样的叙事作品中,叙述者是真实作者的“可靠代言人”。在有些虚构的叙事作品中,叙述者身上也有真实作者的影子。但真实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叙述者则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是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正如巴尔特所说:“叙述者和人物主要是‘纸上的生命。”

一、在文本分析中引入“叙述者”这一概念的意义

1.打破僵化的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在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风靡一

时的“五步法”禁锢了教师的思想。而在引入“叙述者”概念的情境下,则强调内在研究叙事过程中排斥真实作者。“叙述者”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脱离了作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而真实的作者却只可以存在于作品之外。

2.让学生真实地读进去

在文本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内容分析支离破碎,含混不清;手法鉴赏任意穿凿,生搬硬套;主旨挖掘指鹿为马,牵强附会。而叙述者正是学生步入“桃源”的引路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将自己化身为“叙述者”,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听”,用他的心“感受”,“以意逆志”,探求作品的本真。

3.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选择了多篇外国作品,在名著阅读中选取了《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这些作品的叙述方式与我国传统的叙述方式有所不同,学生阅读处于浅层次,一旦深入挖掘便无从下手,对作品中叙述的巧妙之处也难以进行明确的分析鉴赏。

二、利用“叙述者”这一概念为文本阅读服务的方法

我们以高适的《燕歌行》为例,分析一下操作流程。

1.立足文本,确立叙述者身份

为了感受叙述者对事件进行的准确叙述,必须了解事件发生时的环境,尽可能与文中人物有发生关系的可能。《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叙述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包括东北、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边土、大漠、关山、蓟北、边庭、绝域,要求叙述者有辗转战地的可能。《燕歌行》中涉及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少妇、李将军。从活动的区域来看,叙述者要是战争的参与者,而且要置身于最前沿。从人物关系上分析,叙述者既要与上层统治者、高级将帅有直接接触,又要与下层士兵有紧密联系;既能参与战争的决策,又能深切体会到基层的疾苦。因此,《燕歌行》的叙述者应当是一名初次冲锋陷阵的中高级将领。

2.角色转变,实现视角与声音的统一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处于一个非聚集的视角中,以这样的视角领会文本,可以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但却不易于切入文本。因此,要求学生转换视角,以聚集视角体会文章内容,将自己化身为叙述者。这样得到的体会更加真切,激发的情感更加真挚。

学生以一名初次冲锋陷阵的中高级将领的身份介入诗歌阅读,以这名将领的视角观察分析战争的整个过程。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争发生的地点“东北”,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将领保家卫国辞家破敌,表现出汉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叙述者也是众将领中的一员,而且由于他首征战阵,又得到了天子嘉许,自是热血沸腾,希望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一到前线,他便发现一切并未想象的那样简单:沙场之上,敌军凶悍异常,我方死伤惨重;军帐之中,主帅持功自骄,安于享乐。结果旷日久战,军心思归,边庭飘摇,前途难卜。经过战争洗礼,叙述者早期的激昂与兴奋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对战争冷峻的认识:在白刃相搏之际、为国尽忠之时,还会有谁去想功勋一类的虚谈。

3.明确特点,体味叙事方式的妙处

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特点。聚集视角虽然令人感到真实可感,但它会受到叙述者自身的限制——比如叙述者看不到的就不能写。了解了这一特点,在叙事方式上就需要作特殊的安排,使整个事件的叙述合情合理。叙述者身在东北,就常理而言他是无法知晓东北以外的战况——“单于猎火照狼山”。但高适在写到这一内容时,前面加了一句“校尉羽書飞瀚海”,叙述者作为一名将领是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信的,于是叙述的漏洞便弥补上了。另外,士兵的心理本不适合由叙述者直接描述,因为他不能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但高适在“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之前加了一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当时铁锻造水平及战势情况考量,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配齐铁甲。因此,此处的“铁衣”所指代的很可能是将领,而不是普通的士兵。从叙述的角度看,“铁衣”一句说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写出了自己远戍已久、思念家中娇妻之情。叙述者由个体的感受推而广之到“征人”。

4.关照背景,考究推论的合理性

“以意逆志”在文本解读中的优势在于贴近文本,在逻辑上使整体事件的各个环节衔接更加紧密。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只能是文本中那个哈姆雷特。后一句话着重强调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高适这首《燕歌行》在主旨思想分析上一直存在分歧,一些专家学者也就这一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这首诗并不是针对特定的某人某事,而是对多个事件的综合分析论述,这些事件体现了高适对战争的认识。

猜你喜欢
声音哈姆雷特叙述者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