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勇
【创课缘起】
深秋,儿子的幼儿园布置给家长一个任务,要求周末带着孩子去大自然寻找落叶。于是抽空和儿子来到公园,寻找那形形色色的叶子。紫红的枫叶、金黄的杏叶、枯褐的樟叶、带齿的桑叶、掌形的桐叶,以及那些根本叫不出名字的叶子,将这个秋天装点得格外美丽,正应了那句古话:我言秋日胜春朝。儿子问了好多关于叶的问题:为什么叶子的颜色不一样?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叶子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会不会疼?树妈妈会哭吗?我深感于幼年孩子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困惑为何孩子到了初中这些想象就消失了。能否唤起他们骨髓中那些浪漫的因子,我决定尝试一下。
【教学现场】
一、观叶绘叶,静态之叶
师:同学们,西风起,无边落木萧萧下,前几天让大家准备的叶带来了吗?好,把它拿出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观察一片叶子,你会观察它的哪些方面?
生:颜色。
生:质感。
生:味道。
师:简单说就是多角度感知手中的叶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多感官、多角度地去观察你手中的 叶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手中的叶子。
生:我的叶子,颜色枯黄,摸起来很粗糙。
师:你关注了叶子的色彩和质地。
生:我的叶子边缘有锯齿,好像很锋利。
师:你注意到了叶子的外形。
生:我手中的叶子像个小扇子,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
师:你观察了它的外形,还调动了自己的 嗅觉。
……
师:刚才同学们从叶子的外形、色彩、质地、气味等方面,观察感受了手中的叶子,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下面请将你觀察到的描写下来。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屏显)
“我凝视这片叶子,它……(描写它的外形、色彩、质地、气味……)它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
(学生写作,互相交流、评价)
(自悟自析: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生动的写作。写作课常常忽略学生写作前的状态,写作的准备不足,自然也就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吧。因此写作课更应该关注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让学生有所观察,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流出写作的汩汩清泉。)
二、想象叶子,动态之叶
师:同学们用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自己手中的叶子。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这篇叶子的前世今生,进一步展现叶子美好的神韵,那就更妙了。什么是神呢?
生:精神。
生:品质。
师:结合你的经验和思考,说说叶子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呢?
生:叶子是坚强的,它不怕风,不怕雨,不怕烈日,不惧严寒。
生:叶子乐于奉献,也很无私,它通过光合作用给树提供养分,等到秋天风一吹就落下,对树没要求。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我就喜欢看红色的枫叶。
生:它们还很团结,树上往往不止一片叶子,它们齐心协力,共同进退,守护着树,守护着 大地。
……
师:短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能借助积累想到叶子这么多的品质,非常好。那么我们如何去表现叶子的这些精神品质呢?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为它设置场景。比如我要表现这是一片坚强的叶子,我可以设计它为寒风中独立枝头的一片叶子。同学们,你将通过设置什么样的场景,来展现你的叶子的精神品质呢?我们一起去想象场景,烘托神韵。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看着这片叶子,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学生展示,师生交流)
(自悟自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的表达。写作要力求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这种上升需要调动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积累,需要生生之间的共生让写作的技法得到学习,更需要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景中得到落实。)
三、感悟落叶,情态之叶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片叶子”,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显。生读)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师:这个片段写的是什么叶子?
生:荷叶。
师:仅仅就是写荷叶吗?
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以及“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我感觉好像也是在写 母亲。
师:你很有眼光。这段文字出自冰心的《荷叶母亲》,通过写大雨中保护着红莲的荷叶,凸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屏显)
课堂小讲座:借物喻人
概念: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 方法。
作用:可以使文章立意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同学们,你的那片叶子是否让你联想到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的品格了呢?你可以用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赞美抗日军民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的句子来写你想到的。
(学生展示,师生交流)
(自悟自析:在想象叶子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因素逐渐被调动,在此情形下更进一步,将叶子中所蕴含的情愫激发出来,更好地去开掘叶的内涵,将情态的叶子推送到学生的心中。写作的技巧在这一刻也水到渠成地传授给了学生,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统一。)
四、课堂小结,回顾内容
观察(细致、具体)静态之叶
想象(扣中心、设场景)动态之叶
联想(由叶及人、借物喻人)情态之叶
五、布置作业
请围绕“叶”写一篇文章,表现美好的主题。
(自悟自析:不能因为课堂推进的问题而牺牲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教,而是学生的学。如果感觉内容太多,不妨将不必要的删去一些,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评价的权利应该更多地教给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反思、学习。这是两个失败的环节给我最大的教训,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板书:
【创课所得】
这堂课,从课型上来说,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由观察叶子、描绘叶子、想象叶子、感悟叶子四部分组成,四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彼此相互独立,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训练重点。观察叶子,重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描绘叶子,重在训练学生细致、具体描写的写作能力,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写的快乐;想象叶子,重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解决写作时的拓展问题,让写作富有深度,提升学生對叶的认识;感悟叶子,重在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解决写作的技巧问题,由物及人,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写物类作文的感悟。学生经过从静态叶的观察和描摹,到动态叶的想象和感悟,再到情态叶的联想和拓展,将一片叶子的写作价值,由感性到理性充分地开掘出来。
课已结束,但一路走来,课堂的收获在脑海积淀。
作文教学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这堂课我有太多的感触和体会:1.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得到巩固,因此写作课应当将写放在突出的位置。2.一个片段练习写得很好的学生,整篇作文未必就好,所以片段练习一般不能独立训练,必须服务于整篇文章,要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片段训练。3.作文课不能流于走形式、走过场,写作方法指导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得尽量让每个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4.作文课有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即通过适当的、多样的、含有写作规律的课堂活动,尽量让作文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5.从某种程度来说,任何一堂课对教师而言都是写一篇文章,一堂以交流、活动、写作为载体的文章,详略得得当、首尾得呼应、方法得多变,文章之法亦可为课堂之法。6.写作的源头在于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抓好阅读教学,打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让阅读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7.作文教学选取的点要小,活动要相对集中,宁可小而精,不可大而全。扎扎实实做些有用的、小巧的内容。8.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一时的冷场换来的也许是满地的春笋,火山的喷发需要能量的积淀。
课已结束,但一路走来,课堂的教训在血液流淌。
任何一堂课,总有其缺陷,课堂便是一种有遗憾的艺术。这次作文教学由于刻意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设计的活动较多,很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扎实有效的开展,现在想来,留下不少遗憾。
描绘叶子展示习作环节,只选择了学生的优秀作品,没能将学生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呈现的习作不丰富,没有层次性,且课堂教学没有关注到中等生的写作情况。选择所谓的好作品,其实是教师逃避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不自信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在想象叶子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借助联想为叶子设计一个场景,来表现其美好的品质,但在描写完叶子之后,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叶子美好外表的感知中,并没有一下子从叶子的外形跳出来,一时想不出叶子的美好品质。于是我心急火燎地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寒风中独立枝头的场景,在指引下,学生感悟到了叶子身上的坚强。如果能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也许学生的思维就能被打开,想到奉献、生命、乐观、团结……可是由于担心课堂不能在45分钟内完成,我选择了戛然而止,匆匆进入写作环节。于是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拓展只能是狭窄的,课堂的生命只能是有限的。
课已结束,但一路走来,课堂的思考在心中蔓延。
作文教学是个难点,一篇作文牵涉到的内容太多太多:思维、立意、选材、构思、结构、语言、手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迎难而上,从学生实际写作的角度,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从在写作中学写作的角度,合理安排设计课堂活动,设计作文课的课型。课堂的容量要控制好,太多的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相反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作文教学选点要细,内容要实,方法要真,活动要多,尽可能多地使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