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处有深意

2017-08-14 21:29李华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叶老作文题命题

李华平

宁鸿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其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具有广泛影响,至今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先生近日所写《广开言路》,向我们讲述了他通过在作文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解决“没的写”问题的实践经验。该文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学理,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认真学习。

一、深接叶老思想

这些年,笔者反复强调:“不读叶圣陶,无以谈语文。”叶圣陶先生是现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高峰,学习、研究叶老语文教育思想,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宁老在《广开言路》一文中所体现的作文教学思想,与叶老思想一脉相承。

1.作文就是“写我想说的话”。

学生本来“没的写”,教师要让他变得“有的写”,办法是什么?宁老的出招是“广开言路”。

“广开言路”现在一般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广,扩大;言路,进言的道路。宁老此处所谓“言路”,是用其本义,即说话的途径。在宁老看来,作文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他认为,“作文就是把想说出来的话写在了纸上。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来就是作文”“不要把‘作文二字总放在心上,只想着‘写话两个字,也就是‘写我想说的话就轻松了”。这一点与叶老作文思想高度一致。叶老指出,“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我們胸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笔写文章”。

2.作文产生于“充实生活”的过程中。

叶老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主张让学生“充实生活”——训练思想、培养情感,但并不是等到生活充实的工作结束后才作文,“只要是向着求充实的路的,同时也就不妨作文。”宁老正是这样实践的。他让学生写一个自我介绍——让老师认识自己,是一个学生在新班级的重要生活内容;他让学生给小学老师写一封信——向过去教过自己的老师汇报自己的成长,表达感激之情,是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他让学生给运动会写广播稿——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热心学校公益,开扩了学生的心胸;他让学生写“路条”——怎样替别人着想,把需要说清楚的地方说清楚,让别人少走弯路,丰盈了学生的心灵。每一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成长。这样的理念、做法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道。

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正是在这里走向了歧途,只是一味地传授所谓的写作技巧,导致学生作文离地“空转”。犹如一辆汽车遇到烂泥坑,轰隆隆喘气半天,冒一阵青烟,溅一身泥浆,还是爬不起来。语文教育前辈刘国正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这种文字游戏,除了附庸风雅,就是败坏胃口。只有接触到硬实的地皮,轮胎不再“空转”,汽车才能前进。学生作文只有植根广阔的生活世界,才会内容充实、技巧娴熟,才有意义。叶老告诫我们:“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

正因为宁老的语文课在思想深处与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相连接,所以课上得朴实、有趣,所命作文题目容量大,涉及范围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的写”。教学理念的先进、务实,作文命题的匠心、技巧在此均得到充分体现。

二、深入学生生活

宁老的作文观在作文命题过程中体现得更淋漓尽致。他的作文命题深入学生生活,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深处寻找对接点。

1.深解学生日常生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生活是作文的泉源,要让学生写好作文,一方面必须让学生充实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此,叶老指出:“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唯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 宁老在本文中对叶老的观点做了具体化阐述:“如果作文题是让学生写他的生活,他的见闻,他的经历,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所作所为,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写他生活圈子里的大事小情,那学生还会没的写吗?”

学生的见闻、经历、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要“放低身段”,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做基础,就能够抓住关键。宁老指出:“在作文题上下功夫,就要把功夫下在关键之处。这个关键就是: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作文题涉及的范围,等同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范围。”从宁老所举例子来看,他给学生的作文命题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向初中新老师做自我介绍,给小学老师写信,给运动会写广播稿,给准备家访的老师写“路条”。

这些不说“作文”二字的作文题目,不是教师随便说出来就让学生写的,而是经过宁老精心思考、精心设计的。这些作文题目之间具有自己的逻辑关系,既顺应、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又与语文教学、学校活动的阶段性要求相适应,更切合了学生精神成长、精神需求的实际。宁老所做恰如叶老所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

2.深切学生写作心理。

《广开言路》一文,让我们领略了宁老作文命题的高超水平。而他的所有教学水平都建基在对学生的了解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上。宁老对学生写作心理的把握十分透彻,他把初一作文努力定位在帮助学生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是很有见地的。他通过有趣的“任务驱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作文训练。这“不知不觉”效果有赖于高妙的教学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容易端着“我在写作文”的架子苦心搜索,写出来的作文常常“假大空”。宁老告诉学生:“不要把‘作文二字总放在心上,只想着‘写话两个字,也就是‘写我想说的话就轻松了。”这种作文思想与我国古代“修辞立其诚”的精神是相 通的。

三、深味教育真谛

1.深度尊重。

现在,教师们非常熟悉“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道理,课堂上也让学生大声说,让学生围着圈讨论,让学生一组一组上台讲解,但缺少对学生的深度尊重、深度关怀,徒具现代教学的形式。华东师大周彬教授说得好:“教学中的以生为本,并不是让教师如何更好地走近学生,而是如何让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更亲近学生。”也就是说,关键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与目标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宁老的作文命题正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深度尊重、深度关怀。

他将“我家怎样过春节”改为“过春节”,又改为“春节”,就充分体现了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人文关怀。在思考命题为“我家怎样过春节”后,他担心:“如果某个家庭春节时突发特殊情况,这节过不了了,那么这家的学生不就没的写了吗?”在将命题改为“过春节”后,他又担心:“如果某个家庭突发了特殊情况,这家的学生有心思、有时间去别人家过节,或是去看人家怎样过节吗?他不是还没的写吗?”这种担心细腻真切,深入骨髓,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的职业操守,也只是一个语文教育家的一个教学细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宁老爱得这样自然、妥帖,他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去触摸每一颗年轻的心灵。

这份小心翼翼,体现了宁老高超的教学艺术,更体现了他热爱儿童、深度尊重学生、关怀学生的教育情怀。八旬宁老,理念不老,爱心不老,情怀不老。

2.深情激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不是说传授知识和本领不重要——从教育科学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从教育艺术来说,给予学生激励、唤醒与鼓舞更为重要。宁老的作文指导,既体现了科学性——“面对一道作文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的指导十分具体、细致、到位,更体现了艺术性——对学生的激励、唤醒与鼓舞。

这里,我們侧重看看宁老对学生的激励。“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宁老在第一次作文课上,对学生这样说:

“开学已经三天了,你们都认识我——宁老师了,可我还不认识你们,如果我一天能够认识一名同学,那要认识全班同学也要45天,太慢了。我想了一个主意,可以很快就能认识全班同学,就是请你们每个人给我写一个自我介绍。”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表明自己不认识同学们,让学生感到失望;第二句话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对学生的深情激励——激发学生写作自我介绍的欲望。

在具体、细致、到位的科学指导过程中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这样的教学艺术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上个世纪末,宁老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形成、发展教学艺术的四个条件:(1)酷爱本职工作;(2)不断充实自己;(3)研究教材和学生;(4)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宁老指出,“只有对本职工作酷爱至深,甚至到了着迷的程度,才会创造佳绩”“只有把教材烂熟于心,对学生了如指掌,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对待教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每备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学方法;每上一课都要针对实际,灵活应变,争取最佳效果;每上完一课都要认真总结,悉心提炼,写好‘后记,积累资料。”

猜你喜欢
叶老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