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亭
同样的梦想,不一样的脚步
□汪 亭
汪亭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崇仁寄宿学校语文教师。武汉市优秀教师、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武汉市教育系统“岗位创新”能手、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竞赛一等奖、武汉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个人专著《汪亭的班汪亭的课》于2016年12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师范毕业,走进崇仁,我满怀信心。作为学生时代的校广播台台长,我憧憬着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班级活动当仁不让的组织骨干,我更期盼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可是整整两个月下来,学生散漫的态度如同一盆冷水,几乎浇灭了我追逐梦想的激情。曾经踌躇满志的我,现在除了踌躇,就只剩下满满的苦闷了。
“既然别人能做到,那我也一样能做到。”不认命,不服输的我通过学校领导、专家和骨干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探寻光明的方向。“不做教科研,枉为崇仁师”这句话带领我走出焦虑的泥潭。那段时间,我成了一个“影子”:名师在哪,我跟到哪;专家在哪,我听到哪。每个夜晚与书为伴;双休日,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查课例、仿实录、练语言、训表情;每周五的科研日,专家讲座、名师引领、尚创论坛,我一下子沉浸其中,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终于有一天,我也说出了“好习惯是穿在人身上最漂亮的一件衣服”,仿佛一夜之间,三尺讲台成了“予我长袖,我必善舞”的舞台。十年来,书本上的偶像和身边的前辈成了我朝夕相处的研究伙伴。十年磨一剑,雕刻出一个全新的我。
十年的磨砺,让我学会时时走下讲台看课堂,跳出自我看汪亭。求真、善思让我惊觉,三尺讲台的独舞,惊艳却有种说不出的“高处不胜寒”,最终,我的彷徨发出了何时“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呐喊。
“伙伴课堂”“伙伴班级”的想法横空出世。团队学习,共同成长,让学生成为课堂与班级的中心。自学六字诀、教师隐身术、“众包众筹法”,学生们乐此不疲,兵带兵、兵学兵、兵教兵,学习习惯和能力在那朝气蓬勃的日子里迎来了“秋收满畈鱼米香”的盛景。
2014年5月,湖北省“健康课堂”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和我的学生成功向300多位省市专家教师全方位展示了我们的六(4)班。课堂上,学生超强的学习力、表现力和融合力折服了同行,也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赞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伙伴班级”“伙伴课堂”也在全区乃至全市开花。
坚守德育科研,是心灵的荡涤,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支撑自我的脊梁。崇仁的沃土让我走出踢踏铿锵的脚步,让我们的班级有担当、会合作,百花争艳、各美齐美。
1.习惯宝典
“好习惯是穿在人身上最漂亮的一件衣服。”这是每一届新生入学时,我送给孩子们的第一份礼物。“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看”这简单有力的十字课前口令,孩子们一喊就是六年。为了给孩子们打下良好习惯的基石,结合学校《崇仁新生入学手册》,我研制出了班级《习惯养成教育细节手册》。
恰逢学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时,在驻校专家的指导下,我探索了习惯养成教育“日查、周结、月评的评价机制”“家校联动机制”“主题教育活动机制”等,形成了操作性强的“好习惯促成长班级管理模式”。一届又一届,沿用至今。
2.角色翻转
当我主动让出讲台,变“讲师”为“导师”的那一刻,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了奇幻之旅。我渴望与学生和家长一同开启角色翻转的尝试,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多一份理解,多一点成长。
(1)职岗翻转,责任伴随
随着“伙伴课堂”的研究深入,我发现让孩子们相互融合,学会合作,是小组合作成功与高效的关键。学会合作的基础,在于相互理解,在于尝试更多的岗位,掌握更多的技能。
从五年级开始,我在全员管理、岗位自治的基础上,我将全班分成11个合作组,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定期轮换;每组一本《小组日志》,记录小组故事,组内不同岗位的体验,让每个孩子感受不同的岗位责任,为互相理解打下基础。《小组日志》的记录,让每个人都能够站在小组其他成员的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为解决矛盾扫清了障碍。
作为“导师”,我针对日志中提到的问题,用哲理故事开启他们的心门,让他们从不明白到明白,从冲动到理智,配合简短的文字,如“你若美丽,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梦用脑想,更用脚走,唯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慢慢地,孩子们不团结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他们如家人般,语言真诚、直抵心灵……六(4)班的日志写了近70本,60余万字,“日志分享会”成了“价值引领会”,很多经典的话语成了六(4)班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和不约而同的行为方式。
(2)师生翻转,学教共长
要让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先在课堂上“用”学生。学生能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愿意做,乐意做,并且做得高效。
“为学而教,不教之教”的课堂,是我追寻的理想状态。在“伙伴课堂”的研究中,我认真学习专家报告,倾听同伴声音,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大胆尝试。为此,我探索了三大秘诀。
“预习六字法”——标、读、思、找、写、查。简单的六字诀,成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指南,长期坚持不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教师隐身术”。我除了每节课开始时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指导,课尾点评,一共需要花去近5分钟的时间,其他35分钟,我都处于“隐身”状态,包括与课文相配的PPT都由学生自己做。
“学生众筹诀”。六年级下学期,当别班老师们都忙着在做卷子、改卷子、讲卷子的时候,我们班采用“众包众筹”的方式,把总复习内容按字词句段、阅读、作文划分,让学习小组认领各自的任务,由学生自主上语文复习课:先集体备课、勾画重难点,再上网查资料,出习题,接着完成ppt,组内试讲,最后正式登台当小老师,课后还要批改自己出的作业题,台上台下忙得不亦乐。不仅教学效果好,我也常常乐得坐在教室后面听学生上课。
三大秘诀总结成一个教学原则——“让学”。一是让学生热爱,二是让学生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自己的蝶变:深刻领悟到“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了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型。现在,我和我的学生正享受着“师生翻转,学教共长”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3)家校翻转,理解万岁
面对日益突出的家校矛盾,我也尝试通过角色翻转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班的家长会与众不同,孩子们是会场上的主角,他们拿出班刊,让家长传阅;演绎教材经典,让家长欣赏。更绝的是,我尝试引导孩子们评家长特点、教家长功课、提家长艺术。
这样的角色翻转,让以往只是坐在台下听老师评价孩子、神情紧张的家长们放松下来,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倾听孩子们的需要和心声。学生们在筹备家校交流会“备家长”的过程中,也更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角色的互换消除了情绪上的抵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矛盾与冲突消失于无形。
人生就是不同阶段各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通过角色翻转,进行价值引领,学生多一次体验就多一点成长;教师和家长多一次体验就多一些理解。我还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理解书中的人物,通过追剧与追星,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喜欢看《哈利波特》的男孩子,可以一起读一读、演一演新篇,体会一下成为父亲的魔法师哈利的烦恼;对于有公主情结的女孩子们,就来一本《冰雪奇缘》,朋友间的相处之道不言自悟。
和学生一起体验角色翻转,理解世间万事万物,理解美好,理解坎坷与挫折。在不经意的交谈中,当我发现他们已超越年龄,能生动多彩地生活,理性持续地思考时,我知道,这就是角色翻转的奇妙之处。
3.表以致学
通过对不同时代儿童的观察,我发现其共同点,就是善于表现,富有阳光灿烂的童心。
在“十二五”课题期间,学校给予课题实验老师最大的自由度。我大胆把德育活动的晨会、班会、节日庆典、社团活动等,整合成培养学生表现力的语文活动课程,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如新闻播报、张嘴就来、自主班会等。培养学生“抓住要点简洁表达”“编辑语言理趣表达”“展示才艺个性表达”的能力,最后形成融见闻、才艺、语言、气质于一体的“表现力”。多维度搭建学生交流的舞台,让学生自由欢畅、愉悦充盈地展现自我,使得班级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健康生态。
每一粒种子,都藏着一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天真烂漫的脚步演绎幸福成长,悄然蜕变……
身高不足1米3的“小不点”,并没有“矮人一截”的自卑,反而充满自信,她早就开始校园小说的创作,立志长大当作家;手指残疾的黄安琪正开心地说着相声“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手指头……”她夸张的表情,幽默的语言,逗得大家哈哈笑,不愧是“喜剧大王”;张驰芊、王雅萱、杨博云,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述班级合作的故事……学校武术、篮球、管乐、美术、航模、合唱等社团中都活跃着我们班同学的身影。
每一个教师,都憧憬一个成长的梦想。我行走在追梦的路上,脚步日渐轻盈。这举重若轻的状态,是坚守教育梦想的坚定,是享受教育趣味的从容。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抬起头,伸出手,我的孩子们正在身旁微笑着陪伴着我,我们一起用天籁曼妙的脚步,欢歌前行。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