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支架”的构建

2017-08-12 12:34戚丽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构建小学语文

戚丽丽

[摘 要]“支架教学法”是建构主义者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在对文本的提炼与概括中,在对文本的改写与变形中,在对文本的对读与比较中构建起恰当的教学支架,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支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64-01

支架即“脚手架 ”(Scaffolding),原为建筑行业术语,意为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后来,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把一步一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撑、小线索或者提示等称为“支架”,并由此产生了“支架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的特点构建起适合学生理解运用的支架,那么必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问题起到助推作用。那么,如何建构这种教学支架才最合理呢?

一、在对文本的提炼与概括中,构建“宏观型”教学支架

所谓“宏观型”教学支架,就是指教师在宏观把握和精准解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炼与概括的手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以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支架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还可以使阅读教学显得更加脉络清晰,紧凑高效。

如苏教版语文《莫高窟》一课,课文主要讲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的特点,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主要采取了构建“宏观型支架”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每段话中的关键句,并且想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关键句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敦煌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等句子展开了深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知道了课文是如何围绕着关键句子进行描写的,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水平。

教师通过“阅读支架”的构建,提纲挈领,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阅读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在对文本的改写与变形中,构建“变异型”教学支架

所谓“变异型”教学支架,就是指教师在学生细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凸显文本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采用文本改写或者文本变形的训练形式,呈现出与原来文本不一样的内容的教学形式。这种支架构建形式有着以简驭繁,重点突出的教学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燕子》一课时,课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在教学这段话时,为了把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写训练,把原文中的语言改成了这样:“微风吹拂着,毛毛细雨洒落下来。柔柳展开了嫩叶,青草,鲜花,绿叶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在对文本改写以后,教师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感受一下变形后的语言与原文有什么区别,文本中的语言好在哪里。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对其他段落中的语言进行改写,引领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为了把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变形与改写。这样教学,构建起了“变异型”教学支架,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处。

三、在对文本的对读与比较中,构建“外引型”教学支架

所谓“外引型”教学支架,即是在文本的外部“发力”的一种支架,其目的是为了让引入的外文与课文形成互文对照。这种支架构建法可以使阅读课堂显得更加饱满厚重,富有思维含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品质都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螳螂捕蝉”的寓意,教师特意把《螳螂捕蝉》的古文版引入课堂:“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然后,教师让学生就引入的文章与课文原文进行对比。这不仅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学生明白了“螳螂捕蝉”的真正由来,而且在互文对照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有利于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深处。

教师通过外文的引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外引型”的教学支架。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而且还可以有效拓展文本内容,从而使拓展探究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宏观型”“变异型”“外引型”教學支架的构建,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路径。这样教学,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是优化学生阅读的一大助力,是高效阅读的一种新思路。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构建小学语文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