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 要]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关键词]科学小品;解读文本;教学过程;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38-02
科学小品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借助文学写作手法,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苏教版教材中,几乎每册都有几篇科学小品文。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都会关注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这样,往往走入教学的误区,使得语文课变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
一、解读文本时挖掘浓浓的语文味
科学小品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和浓郁的情感,但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有的还采用童话形式,不失其趣味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从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充分挖掘其语文味。
(一)精准的词句
科学性、准确性,讲究词语的精当、贴切,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科学小品文語言的基本特点。备课时,教师应特别注意推敲词句,对词句涉及的时间、数量、范围、特质等,都要精准无误地理解。
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安排材料,说明了火星和地球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由于人类在火星探索中并未亲临火星,有许多问题仅能推测而无法断定,所以文中的语言表达必须十分精准。如,关于火星上的水,“曾经”一词准确地表达出这是根据现有资料得出的推论,强调的是过去,并不表明现在火星上仍然有水;关于两个星球水的来源,用了比较模糊的“也许”“可能”来推断,表明这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测,还未被证实,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二)精妙的方法
科学小品文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的使命。为了将事物、现象等描述、介绍得更为清晰,作者往往精准而巧妙地使用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包括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等。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介绍了金字塔举世闻名的主要原因——不仅工程浩大而且结构精巧。在介绍胡夫金字塔的时候,作者不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还创造性地把这些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样的数据和比较,使读者对金字塔浩大的工程有了相对清晰、直观的认识。
(三)精巧的布局
科学小品文脉络清晰,段落过渡与衔接自然,前后伏笔照应。从谋篇布局上看,其精巧的布局可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
比如,《变色龙》一文,通过记叙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保护动物。这篇课文看似记叙文,实为科普小品文。作者巧妙地将对变色龙的介绍融入一个简单的事件中,在叙事过程中引导读者认知变色龙。首先,写发现变色龙——“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条‘怪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先碰到再看到,充分说明其保护色的作用。其次,在确定变色龙后,作者非常感兴趣,于是自然而然地仔细端详,具体形象地介绍其外形特点;又通过提问了解变色龙的捕食,通过实验见证它的变色。这样的结构安排,让读者充分认识变色龙的特点,确实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四)真实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的本质就是灵魂和情感,科学小品文也不例外。科学小品文种类繁多,有的介绍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发现其无穷的奥秘,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有的充分展现事物的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有的介绍独具特色的建筑,讴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等。
如,《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这些既告诉学生,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不止一种,还有很多需要大家探索和发现,又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老师”不是自己跑来的,是要经过“好久”,通过“仔细研究”、花费很多精力才能找到,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与科学的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除了普及科学知识外,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课文的语言魅力。
(一)在朗读中培养梳理概括的能力
科学小品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对科学知识的介绍有序展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梳理,从而把握小品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又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比如,《神奇的克隆》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克隆的意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情况以及诱人的前景。在教学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提出概括要求:“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一共写了哪几个方面,再将这几个方面连起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在言说中提高品词析句能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中。在小品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咀嚼,感悟其含义、情味和理趣,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语言形象生动,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 的行为说成是“家常便饭”,把大量的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说成是“集体大逃亡”。本来很专业的科学知识,作者巧妙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既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又充满趣味,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品析这样的词句,学生非常感兴趣,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三)在写作中提高迁移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科学小品文同样承载着这样的任务。教师应在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提供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读与所思进行整理,并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文章的2~5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在介绍恐龙的外形特点时,作者采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方法进行描述。如,雷龙的特点就是大而重,作者将它与大象进行比较,还将它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又如梁龙,为了说明它的长,作者既列出了数据又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吊桥。这样,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又能直接模仿练习。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外形比较有特点的恐龙,引导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抓住其主要特点,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这样的迁移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之,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要紧紧抓住语言学习的本质,教出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