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人的一生,伴随着阅读成长和发展。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阅读最好的时期,以后就是通过阅读来学习,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师更应该教学生远离快餐式的浅阅读,去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阅读期待 策略 生活实际 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讲授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了升学考试,语文教师们运用题海战术,学生解读的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带着作家情感的文本,他们为了解题去阅读,文本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要攻克的冰冷的堡垒。在强大的题海战术下,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的答题技巧,但是阅读水平却一落千丈。新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开始反思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网上看过的一些语文公开课里,一些老师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件做的犹如科幻大片,朗读时花样百出,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也很活跃。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学到知识,师生的阅读活动只停留在浅显的表层,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种浮夸的表演。这种阅读只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核心,没有体会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的阅读是毫无用处的,它在浪费教学时间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无论何时,语文课堂都应该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一.对深度阅读的界说
那么文本深度中的“深度”指的是什么?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对文本的解读有深度?不少学者就如何进行“深度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一是要有深识,在阅读中获取丰厚的知识与素养。二是要深悟,“悟”不是所谓的一知半解之悟,它是在读书破万卷基础上的悟。三是要深思,古人讲“熟读细参”,“思”就是细参之后的深思熟虑。这实在是道出了深度阅读之要义。
我认为深度阅读包括两点,一是“深”,“深阅读”与“浅阅读”对立,“浅阅读”就是走马观花的阅读,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把文字当做纯粹的符号去看待,读完之后最多只能记住一些精彩的片段和句子。而“深阅读”就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全面把握文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二是“度”,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过深的挖掘文本也是一种误区,我们在阅读时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深度解读文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去解读文本。
二.深度阅读在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1.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指的是读者在进行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和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阅读期待对于维系读者的阅读活动,推动读者深度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利用各种条件去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了兴趣,教学活动才能继续顺利的开展下去。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先从设问开始,“问”出语文的情韵和意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时代周刊》是世界著名的一本杂志,他们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在这一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个国际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举两个例子,比如说,2001年的时候,《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新闻人物是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那一年纽约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整个纽约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朱利安尼领导纽约市民全力救灾,重建家园,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纽约市民就重新过上了正常有序的生活。厉害吧?
生:(自由应答)厉害。
师:再比如说,1992年的时候评选出的年度新闻人物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
生:(大声回答)邓小平。
师:对,邓小平。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非常重要的南巡讲话。这次讲话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1998年的《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举世哗然,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自由回答)想!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了。(课件呈现地球的画面)谁?
生:地球。
师:当听到这个答案时,我看你们都很吃惊,因为前几次评选的都是人物,而这一次却是星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大声的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如何?
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王老师的这个导入设计,就是在谈话中创设出问题的情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一种迫切的探究心理的驱动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与文本广泛而自由的对话中。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拿自己周围的世界和书里的世界作对比,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的人物作对比,在认识作者的同时更好地认清“自我”,使阅读成为今日之新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旧我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鸟的动态美有更直观和形象的认识,她在教学中抛出了这样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话题:“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可能会说什么?”这时课堂中沸腾开了,很多学生都喜欢能够自由飞翔的小鸟,因此他们争着把自己当作小鸟,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位教师讨论完之后,教师又问另外一个问题“那你又会对来这里游览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的兴趣更浓了,有的说要保护自然界的动物、保护可爱的小鸟,有的说小鸟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见它而把它关在笼子里。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可以唱吗?”还没等老师应答,他便唱了起来:“请把我的歌带给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这是自然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通,她把自己也当成了学生,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亲密的互动。如果教学时只局限于书本,那很可能就把学生引向了读书的“死胡同”。可見,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反映了生活,生活给了语文教学更大的空间,它让语文真正地成为了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播文化的综合学科。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
3.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反思和质疑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学生,而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水平,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让学生自主“获得”,主动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否定学生的回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反思和质疑。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她认为深度好比人的神经,没有神经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同样,只有让孩子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茁壮成长。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传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课堂围绕蔺相如人物形象逐步展开了讨论。当学生无比佩服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时,教师却出示了朱熹弟子黄义刚的话:“蔺相如其始能勇于制秦,其终能和以待廉颇,可谓贤矣。但以义刚观之,使相如能以待廉之术待秦,乃为善谋。盖柔乃能制刚,弱乃能胜强。今乃欲以匹夫之勇,恃区区之赵而斗强秦。若秦奋其虎狼之威,将何以处之?今能使秦不加兵者,特幸而成事耳。”一石激起千层浪,黄义刚的话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发了一连串的精彩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冲动,为了一时的利益,将国家陷于危难之地;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尊严,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的决定,不是逞匹夫之勇。这时候教师又问学生: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看,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抛出与固有思想相对立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从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区,洞开了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敏锐起来,对事件、对人物、对文章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血有肉的復杂人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去质疑和反思,而不是教学生人云亦云,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复制品。
三.总结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教育学生静下心来去深度阅读,但是我们也要把握好深度阅读的“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去一味的深挖。深度阅读应该契合学生的心智发展,同时也不能耽误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师要在均衡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迪金森曾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让我们教学生去进行有深度的阅读,让他们读有所得,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周音美.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法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5,(08).
[2]张朝虎.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语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3]吴华英.关于阅读期待的期待[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1,(02)
(作者介绍:陈晶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