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之困的再思考

2017-08-10 21:08乔凤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零起点人类科学

乔凤萍

源于孙志毅老师的《“零起点”之困》(《内蒙古教育》2017.5),我们有一次互动,受老师启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想由此延续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关于小学教育“零起点”的提法,我想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立足于科学的角度,莫过于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与认知。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知从神话走向了进化,而各种考古资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生物进化将人类祖先与当下的人类紧密联系,而现代教育的科学属性无不立足于此。从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卢梭的自然主义到追随卢梭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的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的福禄贝尔,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学说、蒙特梭利的生命教育、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以及苏霍姆林斯基、马拉古奇、陶行知、陈鹤琴等现代教育家的大量实践,无不证明着教育首先是科学,应“以人为本,回归儿童”,教育应遵循人的生命自然法则及人性的本来。南京师大刘晓东教授对儿童及儿童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儿童教育新论》的前言中有一段论述:“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像一粒具足一切的种子。这粒种子是自然进化的杰作。尽管他具足一切,如果没有成人的教育,他便不能成长。但教育不应随心所欲。它应依儿童生命的、精神的本性,而不是把儿童视为金银铜铁锡,任你捶打定形——那会使他失去本性,会毁掉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天赋。”换句话说,儿童的具足一切,即人类进化的精华浓缩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伴随着生命开始,人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拥有着亿万年人类进化而得的宝藏。自然的法则,人性的根基,生命的智慧,不变中求变的矛盾,等等,都在其中。教育由此才有了存在及发展的依据。此其一。其二,如果进入小学为“零起点”,那之前的胎教、早教、幼兒教育是什么?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吗?还是每个阶段开始都要对之前进行“清零”?事实上,人的生命,无论自然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教育才有了从胎教、早教、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乃至终生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这些阶段的划分只是便于教育的实施,而并非人的受教育就是由这些阶段组成,学段衔接的提出似在弥补因学段划分而出现的不足。其三,从人类整体来看,人的生命携带着“宝藏”而来,但从每个个体的人来看,其携带方式又各有不同,其差异性又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正是源于对个体人的差异的认同与尊重,是教育科学性的又一特征。教育是要激活每个人自身携带的人类宝藏,而并非无中生有,后天灌输。

如此,站在科学的角度,“零起点”的提法,不符合事实,没有依据,是不科学的,会误导教育的科学发展。那么提出小学教育“零起点”,其意何为?可能提出者本意是要解决小学入学门槛的问题,要解决公平与否的问题。如果是这样,那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又是一个文化属性的问题。

立足于文化的角度,回到的则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独特性。教育就其本身来说,是源于人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具有不可违背的科学属性。但同时教育又是人类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在它以社会组织出现的时候,又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属性。以上述为例,人原本出生就不是“零”,生而具有差异性,在先天的绝对差别中,就有了对平等的文化需求,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里,教育应该在本质上承认人的“非零”、承认差异,而遵循规律、因材施教,是科学属性;而在教育组织这一社会活动中应该立足平等,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有选择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这是文化属性。尊重科学,发展文化,二者并不矛盾,而恰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平衡机制。回到“零起点”提出的缘由,在儿童入小学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诸如部分学校高门槛的入学考试,大多数学校则为了提高竞争率,对生源提出了多种或明或暗的要求,逼迫家长强化孩子入学前的各种教育,也变相逼迫幼儿园小学化,严重伤害了儿童的成长。其实,我们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零起点”的提法,站在科学角度显得荒唐,站在社会角度文不对题。无法遮掩的本质是,面对社会问题力不从心,面对教育问题指手画脚。

猜你喜欢
零起点人类科学
人类第一杀手
点击科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学大爆炸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科学拔牙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