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华
“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但越来越觉得把人当成人真难。
今天,Z老师就是非常着急地让我挤时间见她一下,有话要说。Z老师是位认真负责、性子温和的年轻女教师,跨学段任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前一阵她找到我说,今年能否考虑给她个“优秀”,明年她晋级会需要。我知道她的工作态度和业绩,说“可以考虑”,但需要看她具体的考核结果。
我俩约在家长接待室见面。她看到我,喊了句“赵老师”后便哭了,说有个事儿不说出来就憋死了。
原来评优的事我和她所在年级主任说过之后,年级主任就找到她,说“优”可以给,但她能否下学期当班主任。她当时是同意了,但回家后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这个“优”是对她这一学年工作的评价,可现在怎么变成了交易?虽然她是愿意接的……
我听完她的诉说,忙向她道歉。年级主任急于把工作安排下去就采取了这样简单且易引起误解的方式,也感谢她和我说出自己的心结……
接着我和她讲了一个这两天自己经历的事儿——
那是快毕业的九年级最后一天上课,天热空气燥得很。我在(9)班上语文午读,隔壁(11)班两个大男孩拿着水枪在走廊里跑。我出去后,他们马上就认错了。我让他们把水枪给我,一个乖乖上交,另一个则连声哀求说水枪不是他的,下次不敢了……我坚持要,他则坚持不给……如是三四次。我着急要上课就拿出了杀手锏:你想不想考体育特长生了?他听后,还想说点什么,但还是把水枪给了我。
我拿着小小的水枪往教室里走,心里突然感觉很难受:我一定要把水枪要过来吗?它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思维惯性,还是教育学生的必须策略?这是对人的态度吗?!
Z老师听了我的故事,也有感而发讲了她前两天的经历。
那天上午,她在八年级(10)班上课,请一个女孩起来回答问题时误叫了另一个女孩的名字,结果这个被叫错名字的女孩哭起来……老师见状连忙说了“对不起”。但下午接到家长电话,说孩子中午回家哭得饭都没吃……
Z老师心想,叫错个名字,至于这样吗?!但下午还是及时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原来小姑娘在意的是,老师把她叫成班级另一个有点马马虎虎的女孩的名字,当时老师又是随便地说了声对不起。她心思重,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和那個女孩子相像,老师才分不清的?后来Z老师郑重其事地在班级公开道了歉,这女孩子才笑了。
我俩讲着各自的故事,讲完了,小Z老师也释然了,同时共同感慨道:把人当成人真的好难,但再难也要一点点做。以人为本不是写在墙壁上的,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从细节做起的,一点点的……
当了近七年校长的我突然明白:再多的课程改革,再多的“教育花样”,折腾的根本都是要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工具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