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忠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三模五步”特指三种阅读教学模式,每种阅读教学模式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三模五步”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厚积薄发,质从量出”这一核心理念及其“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海量有序阅读中识字、感悟、说话、诵读、积累、写作,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识字朗读过关课模式
自主读文→自主识字→正音书写→练读课文→检查指导。
1.自主读文。学生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标自然段、标生字、标新词(含有生字的词语)。
2.自主识字。学生借助工具书、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自主识字。
3.正音书写。要认写分开:会认的字,要求整体认读、记忆,力求在语境中识字,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生字多次见面的机会;学会的字,要会认、会写、会用,低段逐字指导学生书写(写规范),中、高段指导学生书写“难写字”,其他生字让学生自由书写记憶。
4.练读课文。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不错读、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断读、不唱读)。
5.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识字朗读过关”可根据学情确定,或“单元整体过关”或“单课过关”。
二、“1+x”精读课模式
导入环节揭示主题→自学共学落实主题→教学小结强化主题→拓展阅读巩固主题→课堂练笔运用主题。
这里的“主题”指工具性主题和人文性主题,称作“双线主题”,其中工具性主题包括阅读主题与表达主题,即单元或文本的学习重点,这是学习的核心。
“1”指精读课,“x”指若干篇与精读课“主题”相同或类似的略读课、丛书文章。
1.导入环节揭示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即“一课一得”得什么?(主要指工具性主题中的“阅读主题”与“表达主题”)或课件展示,或口头表述。
2.自学共学落实主题。自学,自读自悟;共学,小组合作、全员交流。“全员交流”两种形式:一种“小组汇报式”。小组长按照“学习要求”组织组员汇报(小组长也是组员之一,承担汇报任务)、总结汇报工作,组员自己汇报完毕,接着与全员互动——谁与我交流?谁给我补充?……第二种“个体自主汇报式”。根据“学习要求”,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汇报、补充、挑战、质疑、解答……呈现出生龙活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景。
3.教学小结强化主题。学生通过“自学”“共学”后,要进一步明确学习所得,或学生总结,或教师强调。
4.拓展阅读巩固主题。阅读若干篇与精读课“主题”相同或类似的略读课、丛书文章,将在精读课中习得的阅读方法与表达方法在拓展阅读中予以巩固。
5.课堂练笔运用主题。将在本节课中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学以致用,实现学习迁移。
如果把“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丛书文章”“课堂练笔”四块教学内容比喻成四颗珍珠,那么,“双线主题”无疑是一条金丝。“一条金丝”串起“四颗珍珠”,浑然一体,珠光宝气——“精读课文”得法,“略读课文”“丛书文章”巩固,“课堂练笔”运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丛书文章”的“读”与“课堂练笔”的“写”有机结合,所谓“读写结合”,知识的获得与迁移相结合,实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的教学目标。
三、“x+y”群文阅读课模式
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精彩赏析→片段分享→主题拓展。
“1+x”精读课引导学生学习了少部分“丛书文章”,剩下的大部分“丛书文章”利用此模式引导学生阅读学习。
此模式中的“x”与“y”指不同类型的丛书文章。
1.主题回顾。回顾单元“双线主题”,即“人文性主题”与“工具性主题”。
2.阅读概览。自主阅读本节课需要阅读的丛书文章(至少读一遍),大致了解每篇丛书文章的主要内容。
3.精彩赏析。自主阅读感悟重点内容,完成“学习单”。
4.片段分享。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或小组交流分享,或全员交流分享——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收获。
5.主题拓展。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安排写练内容,学以致用。
“x+y”群文阅读课特别强调几点:
一是贵在阅读。要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多读,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
二是有效利用。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发掘群文“利用价值”,课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是“活”字当头。灵活安排课时阅读篇目,灵活设计阅读要求。
四是关注兴趣。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起码做到不给学生施加过重的阅读负担,如:设计难度过大、过多的问题等。
教学模式可以让实验教师更快地进入角色,操作起来更方便。教师刚开始实验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抛开模式。当然,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所有教学模式都是为了高效课堂服务,模式是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最终指向学生素养的高效提升,教师在借鉴使用的过程中,绝不可以僵化地使用,更不可片面地理解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