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学生为本,通过“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讨论问题—课外辅导”等步骤实施问题教学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教学法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89-02
问题教学法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教师筛选问题,精心设问,师生共同研讨或课外引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质疑激趣:学生预习教材,提出问题
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历史教师应注重以疑激趣,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初中学生已经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已具有独立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学生预习教材时,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满足和局限于原有的定论,要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探究真实,寻求答案。当然刚开始要求高一学生能对教材提出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以往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现在轮到学生提问,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提出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一些问题,把握不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和质疑。
历史教师要做到:第一,鼓励学生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予以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第二,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当堂表扬,并指出问题的价值所在。笔者经过两周的努力,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而且数量渐多、质量渐高,个别学生还能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甚至还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在预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有的学生能根据教材重点、难点,提出这几个问题:(1)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2)孙中山先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什么能够在晚年心向无产阶级政党,积极欢迎中国共产党与他领导的国民党合作?(3)导致孙中山先生一生伟大转变的历史原因、个人原因是什么?(4)为什么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到底“新”在哪里?(5)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6)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何意义?国共合作成功对今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7)国共合作以后,国民革命运动有何发展?这一个接一个的设问,激起了全班同学去探究历史的真实,去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教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来学习历史,解决问题成为学习历史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来生成问题,学习过程就是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问:教师整理、筛选问题
老师对学生在预习教材时提出的许多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筛选、整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 45 分钟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有不少学生提出:(1)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为什么要变法维新?(2)当时康有为为什么要推崇孔子为变法的先师?(3)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展开后,光绪帝的意向如何?(4)新政内容为何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5)维新运动失败后,英国和日本为什么要帮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走?(6)维新运动失败后,为什么谭嗣同不肯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走?假如谭嗣同不死,情况又会怎样?(7)为什么维新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如果成功了,中国是否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8)袁世凯为什么会出卖维新派?若帮助维新派,成功后他所获得的利益绝不会低于出卖维新派所得到的利益,但他为何偏偏如此选择?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筛选,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对第(1)(2)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回答;对第(3)(4)(5)个问题,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对第(6)(7)(8)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必作答。通过历史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学生认识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的微弱,变法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师生释疑:课堂讨论,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问题教学法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有教师的释疑,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師生共同释疑。例如在预习“新思想的萌发”这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为什么林则徐被称为“放眼世界的第一人”?(2)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爱国官兵除了林则徐还有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等,为什么教材只写明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这与他的放眼世界是否有关系?(3)“师夷长技”和“制夷”有何辩证关系?(4)中国和日本面临内忧外患的同样背景,为什么中国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问题教学法在提问这一方面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在释疑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烈争辩。教师亲切的态度、民主的教学,会使学生视师为友,不拘束、敢发言,以营造师生配合默契、互相响应的愉快的和谐的气氛。通过质疑、思考、课堂讨论和探索,学生从而认识到在晚清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出于对“洋鬼子”的憎恨,人们不善于把资本主义侵略和资产阶级文明加以区别,而林则徐之所以成为热忱的爱国的民族英雄,为后人所纪念,不但是他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而且是当时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即第一个把学习外国与抵抗外国侵略统一起来的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然而,很可惜的是,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林则徐、魏源的远见卓识未为国人所接受。《海国图志》在国内被冷落,但日本人却把它翻译过去,并很快接受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拼命学习西方,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之后,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成了亚洲强国;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缺乏变革的经济条件,在不改变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想以西方科技手段,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结果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下以及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下而宣告破产。同时,联系到当前我国的国策,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对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四、课堂延伸:课外辅导,学会查找、取舍、运用历史资料
由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学习与思维方法还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反复实践与提高。例如学完“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于“辛亥革命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该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个问题,为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笔者将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并让学生准备两周时间。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为取得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利用现代化手段上网查找资料,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学生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原始的、二手的资料。教师此时指导学生根据辩论的需要,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甄别,学会取舍材料,进行整理写成历史小论文。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正、反两方的同学舌枪论战,争论得面红耳赤,相当激烈,当下课铃响之时,双方还言犹未尽,分不出胜负,下课后还在继续进行辩论着。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而且还促使学生在课前、课后自觉不自觉地去了解历史、探究历史,逐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问题教学法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问题,教师也难以准确回答,如“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20 世纪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取得成效的有哪些实例?”“日本右翼势力百般掩盖和篡改侵华历史的险恶用心是什么?”“海权与世界强国有何关系?”“台湾问题能否在近期内得以解决?”等等。可见,对于“问题教学法”的探究,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深厚的历史专业知识,还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學、心理学知识,能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教法等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主动了解历史,并掌控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关注方向,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将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入历史教学中,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问题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的探疑—释疑的过程,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厌学、怕学”历史到“喜学、乐学”历史。
【作者简介】张英勇(1970— ),男,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