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洁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从学校课堂与网络课堂、微课 10 分钟与课堂 40 分钟、翻转课堂教学和常规教学等方面对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并针对中职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进而优化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化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55-02
2015 年,“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手段,更是思维和方法。借助于网络平台、多媒体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依托“互联网+”,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过程,甚至教育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两个课堂:学校课堂与网络课堂
学校课堂是传统的教学场所,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到学生注意力涣散、睡觉、玩手机等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较为灵活。最重要的是,学校课堂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传达隐性知识,所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学到更广泛的礼仪内涵,拓宽了教育的维度,实现教学相长。
网络课堂,具备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它具备开放性和即时性,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内容更新快、个性鲜明、课程资源众多、门槛低,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随时调整学习的快慢、深度,但很容易导致学习的随意性。它只能以单一的视频形式呈现,对于学习者,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干扰因素较多,学习过程被动,缺乏教师介入和实际操作,较易产生视觉疲劳和造成注意力涣散。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仍然以学校课堂为主,网络课堂为辅,构成“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网络课堂的教学形式如出镜讲解、实景授课和对话访谈等,远比学校课堂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中的视频,将其添加到学校课堂中,两个课堂相辅相成、互相结合。例如,教师通过慕课上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次,教育资源匮乏或者偏远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掌握最新知识和前沿资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包含了海量的教育资料,可以把相关内容发布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行搜索和在线学习。再次,对于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验的课程,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 3D 仿真教学,例如市场营销运营系统、三维互动仓储仿真系统、汽车故障检测操作系统等,通过网络软件真实再现情境,学生模拟角色,充分融入创设的场景中,给学生带来逼真的操作体验,模拟过程全程监控,教师对模拟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课堂作为辅助手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其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两种课时: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
微课视频时长 10 分钟左右,容量小,方便存储在移动设备上,也便于教师发送给学生或者上传到网络平台。微课的教学内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圍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通过系列微课形成完整的知识单元。每一个重难点或疑点都可以制作成微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简,方便制作和观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生可以根据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按需索取,随时查缺补漏和复习,同时微课能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重点明确,针对性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课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步骤明确,细微知识点相互贯穿,当有遗忘的知识点的时候,微课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想看就看,不会受某一个步骤或者操作局限导致无法完成整体任务。
课堂教学的 40 分钟,是被经验证明和普遍认可的课堂教学时长。面对中职学生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延伸知识、分组教学、改变语调、情境模仿等方式活跃课堂,鼓励学生交流,这些环境作用是单纯的微课 10 分钟无法提供的。
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信息化教学面对两种不同的课时,可以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设置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提高微课制作能力,突出微课重点明确、多维呈现等特征,有选择地将微课运用到课堂 40 分钟内,其余的时间用于师生互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等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微课应当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同时,将微课运用到课堂外,使之成为共享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个性化需求。
三、两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和常规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是学生先在家学习,回到学校再接受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主要依靠网络传输,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学习视频,视频中会设置问题、练习题,以确保学习效果并控制学习过程,学生必须较高质量地事先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互动。
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不过对预习效果很难评估,实际讲课中从导入开始,由头开始传授知识,之后按照教学环节设置,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穿插讨论、学生发言、上黑板做练习演示等。相对而言,翻转课堂更大程度地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充分学习,课堂的主要作用已经转化为讨论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翻转课堂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教学双赢。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翻转课堂的条件目前尚未成熟,由于中职学生自学与自控能力普遍欠缺,网络课程资源不尽如人意,在家学习效果难以保障,中职学生难以达到自学的要求,因此,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利用学生在校的自习与晚自习时间进行“在校翻转”,鼓励学生思考、记录疑问,最后回归到常规教学中,进行答疑解惑、互动交流、效果评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互联网+”催生更多信息技术手段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其对资讯的敏感度也在逐步加深,此时将网络技术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就催生了更多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例如:其一,为了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作业和相关课堂内容;学生同样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完善了课堂上来不及补充和讲授的知识点。其二,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还促生了慕课,提供更多网络开放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取一定的认证资质,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其三,对于一些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验的课程,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进行 3D 仿真教学,利用软件再现真实情境,通过强大的图形渲染引擎,给学生带来逼真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寓学于乐。
“互联网+”与教学的结合,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快捷方便的操作平台和实时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
[2]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2013(z1)
[3]井淑川,孙淑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12(4)
[4]郑荣玉.高中微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变革[J].教育信息技术,2014(1)
[5]苏 杰.建构主义与新课程改革[J].教育革新,2005(4)
[6]宫晓慧.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