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燕+王玉军+王宁
【摘要】本个案主要介绍了1例冠脉支架置入术中肌注强痛定致肌间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肌肉注射;血肿;原因;護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单纯肌肉注射导致肌间血肿临床比较少见,但是通过本病例报告,肌注部位发生血肿与注射时患者的体位、注射的药物、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以及正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有关,尤其在上述条件下,肌肉注射定位不准确、按压时间过短、观察不仔细,都大大增加了肌注部位发生血肿的几率。日常工作中护士应加强对介入患者的预见性评估,严格操作规范,密切观察出血倾向,一旦发生血肿要早期制动,避免按摩或热敷,只要措施得力,处置及时,大部分血肿预后良好。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史10年,高脂血症3年,2014年7月31日以“间断出现胸痛半年,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2天,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为主诉入院,入院后查心电图示:V2、V3、V4、V5导联ST段下移0.05-0.1mv,经完善各项检查,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性心绞痛。入科后给予降压、降糖、降脂、阿司匹林100mg1/日,氯吡格雷75mg 1/日抗血小板等对症治疗。2014年8月5日9:00行冠脉造影,于前降支中段病变处由远至近分别植入3.0/23mm和3.5/23mm药物支架,术中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给予强痛定100mg肌注。术后给予抗感染、保护心肌、阿司匹林100mg1/日,氯吡格雷75mg 1/日,低分子肝素钙0.6ml2/日二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8月5日15:00患者注射左侧臀部疼痛,发现皮下约8×8cm肿块,压痛明显,超声检查示肌间血肿。遵医嘱给予33%硫酸镁湿敷,一周后患者心肌功能改善,肌间血肿消退,出院。
2.原因分析
2.1 与注射部位及体位有关:注射时为手术中急救用药,患者处于平卧位,注射部位不能充分暴露,局部定位受限,为求尽快给药,选择注射部位时只注重避开了大血管和神经,进针深度和垂直进针角度难以把握,护士往往斜刺进针,针头涉及组织较多,造成切割面积较大、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壁被刺破,引起出血。按照操作规范,肌肉注射进针速度快且要抽回血,但往往针尖刺破的小血管,抽不到回血,拔针后会存在肉眼看不到的小血管持续缓慢出血,一旦体位改变或突然用力,将会持续出血[1]。
2.2 与使用抗凝剂有关:有资料报道,虽然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但是应用治疗量时也可能发生自发性出血血肿,原因与高龄、合用多种抗血栓药物、肝素剂量过大以及肌肉紧张等有关[2]。
2.3 肌肉注射本身也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疼痛及潜在并发症[3]。加之抗凝药物的使用,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影响小血管壁创面血痂的形成,使受损的血管壁得不到修复而引发局部出血。
2.4 与注射药物有关:强痛定为人工合成镇痛药,呈酸性,对组织刺激性大[4]。肌肉注射刺激性药物后,引起组织反应,局部产生疼痛、红肿、逐渐形成硬结[5]。
2.5 患者术中和术后均处于卧位,肌肉活动量减少,局部组织的供血量也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变慢,逐渐形成硬结。
2.6 推药过快,组织间隙承受不了较大压力时,可引起撕裂性损伤而致硬结形成。
2.7 与高血压有关: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由于高血压患者血管张力比普通患者大,出血和血肿发生率也比普通人高,因此注射针眼愈合速度慢。
3.护理体会
3.1 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操作规程,处处用“慎独精神严格要求。
3.2 对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在进行肌肉注射等有创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继续观察局部有无出血。
3.3 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刺激性的强弱或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针头要锐利、无钩、型号合适,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选用细长针头,进针要深[6]。注射过程中注意抽回血,以免刺入血管。
3.4 出现注射部位血肿时立即给予评估、制动肢体,避免按摩及热敷,局部消肿。
参考文献
[1]黄华,陶新学.一例肌内注射致臀部巨大血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13):78~79
[2]于军,薛成相,杨荣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低分子肝素致腹壁巨大血肿二例[J].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853~854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
[5]乔健天.生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
[6]景俊英.活血散结膏贴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4,29(2):69.
[7]谢秀如,王兰芝.基础护理技术[M].第2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