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在进行臀部肌肉注射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进行回抽血液。方法 将出生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和常规组(B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臀部肌肉注射方法给予新生儿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实验组则在给予新生儿进行臀部肌肉注射的过程中不进行血液的回抽。分别比较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的人数,针眼渗血的人数,桡神经损伤例数。结果 两组的新生儿在进行臀部肌肉注射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人数,针眼渗血的人数,桡神经损伤人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在进行臀部肌肉注射过程中没有必要进行血液的回抽。
关键词:新生儿;肌肉注射;血液回抽
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臀部肌肉注射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1]。本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进行股外侧肌肌肉注射VK1。Ipp M[2-3]等人研究证明,新生儿在进行臀部肌肉注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回抽的操作对于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有意义。鉴于国外的研究与国内人种等相关因素的不同,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110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及新生儿家属同意后随机分组,本研究从2015年1月起实施,至2016年3月底截止。本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在保证新生儿安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新生儿入选标准:新生儿体重>2500g并且<4500 g,Apgar1 min,5 min,10 min评分均为10分,新生儿出生时孕周为37~42 w,产母无任何先天性的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1.2随机分配及设盲 确定进行实验的新生儿人员,按顺序连续纳入本研究。一旦符合条件的新生儿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即通过完全随机分配量表,新生儿家属将写有个人信息的信封密闭,放在与相对应的档位上,由研究员按照顺序轮流进行抽取,随机进A组、B组。参与本实验的护理人员和新生儿均对分组设盲。
1.3研究协议 参与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需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集中授课,由儿科医生进行新生儿臀部的解剖结构及肌肉注射VK1的注意事项,统一新生儿肌肉注射VK1部位、注射的量,消毒的范围,回抽血液的时间,推药的速度,进针的角度。
1.4方法
1.4.1实验组 按照无菌原则,准备好注射用品,抽吸好装备注射的VK1药物,待新生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后,将新生儿处于仰卧位放置于辐射台上,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上缘中点连线为股外侧肌的前界,后界则是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连线分为三等份,其中中间份是肌肉注射的安全区,范围大约2.9 cm~3.5 cm×2.6 cm~3.2cm,护理人员首先消毒注射部位等皮肤后待干后,给予新生儿进行臀部的肌肉注射,固定新生儿膝关节以及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垂直进针,注射完毕后用干棉签按压针眼处30 s。
1.4.2常规组 实验组按照无菌原则,准备好注射用品,抽吸好装备注射的VK1药物,待新生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后,将新生儿处于仰卧位放置于辐射台上,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上缘中点连线为股外侧肌的前界,后界则是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连线分为三等份,其中中间份是肌肉注射的安全区,范围2.9 cm~3.5 cm×2.6 cm~3.2 cm,护理人员首先消毒注射部位等皮肤后待干后,给予新生儿进行臀部的肌肉注射,固定新生儿膝关节以及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垂直进针,回抽针管5 s左右,待没有血液回流后注射药物,注射完毕后用干棉签按压针眼处30 s。
1.5数据记录 分别记录两组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VK1后的并发症发生人数、针眼的出血情况、桡神经损伤例数。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有110名新生儿入选,其中4名由于各种原因被剔除,实验组(A组)、常规组(B组)。随机分组后2名新生儿家长反对,新生儿退出研究;6名违背协议的新生儿家属及新生儿被剔除研究。最终,实验组(A组)49例,常规组(B组)49例顺利完成研究,获取的相关数据用于主要分析。
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两组新生儿新生儿肌肉注射VK1后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两组新生儿肌肉注射VK1后针眼出血的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两组组新生儿出生1年后回访,均未发生桡神经损伤,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给新生儿进行肌肉注射VK1的过程中不必要进行血液的回抽:①实验组进行肌肉注射VK1的新生儿与常规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的例数没有显著的差异;②实验组进行肌肉注射VK1的新生儿与常规组相比针眼出血的例数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差异;③实验组进行肌肉注射VK1的新生儿与常规组相比注射一年内发生新生儿桡神经损伤的例数无差异;④实验组所花費的护理时间的时间少于常规护理组;大大节省了节省了医疗及护理资源,简化护理流程。
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新生儿肌肉注射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护理操作理念不一样。在实验组中我们不仅仅以新生儿为中心,保证护理的安全与质量,而且我们以提高护理质量,简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为导向,从一些护理操作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临床大量的实验去验证。而常规护理组,我们只是按照护理的操作流程去实施进行操作,工作相对刻板。新生儿肌肉注射VK1的给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虽然可能存在实验组成员泄露相关的培训内容,我们在实验前已经和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探讨,保证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协议内容。
新生儿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肌肉薄弱,而且新生儿臀部范围较小,臀部的血管神经主要位于臀大肌深面的臀上血管神经,臀下血管神经及坐骨神经,其中臀上血管神经在臀大肌 内上区深面,其浅支在距垂线(0.52±0.18)cm处入臀大肌,深支在臀中肌深部[4]。进针过程中如果新生儿出现躁动,将极大可能损伤新生儿桡神经。而且后期由于尿布的包裹出针眼出血点不容易发现,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硬节等病理性的改变。新生儿股外侧肌中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浅筋膜薄,肌肉较厚,支配股外侧肌的神经支及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在此区上份该肌前缘入股外侧肌,所以股外侧肌肉中部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及其他结构部[5]。注射痛感会减弱,而且注射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大,药物也更能够被吸收[6]。
肌肉注射中血液回抽的意义在于防止药物误入血管,预防单位时间内血管内血液浓度过高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注射部位的选择及药品的主要成分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再进行肌肉注射时使用回抽血液这一护理操作。
血液回抽不再需要应用到新生儿肌肉注射中,不仅仅是护理操作的简化,更是护理人员对解剖,生理等临床医疗知识熟练掌握应用的结果,让大家充分认识护理人员的价值。
综上所述,回抽血液不需要应用在新生儿肌肉注射中,不仅仅简化护理工作流程,更加体现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这门学科的专研,是一种很好的护理操作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余剑珍.基础护理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2 13.
[2]Ipp M,Taddio A,Sam J,et al.Vaccine-related pai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wo injection techniques[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07,92(12):1105-1108.
[3]Ipp M,Sam J,Parkin P C.Needle aspiration and intramuscular vaccination[J].Archives of 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2006,160(4):451.
[4]劉翠莲.新生儿不同肌肉注射部位的护理观察[J].当代护士,2011(2):141-143.
[5]贺生,田顺亮,刘荣志,等.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2,24(3):206-207. 编辑/王清